关键词:
髋骨折
内固定器
骨折固定术,内
有限元分析
尸体解剖
摘要: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分析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转子下骨折后的稳定性、有效性,探讨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内侧支撑的力学优势,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参考现有股骨近端前内侧手术入路,通过尸体解剖研究确定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置入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第一部分:通过选取志愿者右侧股骨CT数据,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建立股骨转子下骨折(内侧壁完整型、内侧壁破碎型)、内固定装置(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髓内钉)模型,装配生成PFLCP、PFLCP+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髓内钉固定两种骨折后的模型。结合参考文献资料数据,对模型约束、设定、赋值,对股骨头施加750N垂直载荷以模拟体重75kg的成人单足站立时受力情况进行加载,获得6组模型的应力云图及形变位移图。分析各组模型骨折块的位移以及应力峰值,比较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后的效果差异。第二部分:参考目前股骨近端前内侧手术入路,运用解剖学研究方法,对4例股骨近端结构完整的成年尸体标本(男性2例,女性2例)进行解剖。研究不同股骨近端前内侧手术入路中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及对股骨近端前内侧的显露情况,并模拟置入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探查对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影响。结合各手术入路的优点,确定最优手术入路及置钉策略。结果:第一部分:PFLCP固定转子下骨折内侧壁完整型时,应力峰值情况:骨块1峰值位于内侧壁为20.075Mpa,内固定等效应力为235.9MPa,位于PFLCP与骨折交界以及远端距离骨折线较近螺钉位置。各骨块与内固定最大位移情况:骨块1为3.6868mm,骨块Ⅰ为1.4805mm,骨块2为1.5465mm,内固定为3.1994mm。固定转子下骨折内侧壁破碎型时,应力峰值情况:骨块1峰值位于内侧壁为32.552Mpa,内固定等效应力为168.1MPa,位于钢板与骨折接触位置。各骨块与内固定最大位移情况:骨块1为3.7167mm,骨块Ⅱ-1为1.7144mm,骨块Ⅱ-2为1.8298mm,骨块Ⅱ-3为2.2068mm,骨块2为1.1962mm,内固定为3.2887mm。PFLCP+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转子下骨折内侧壁完整型时,应力峰值情况:骨块1峰值位于内侧壁为16.357Mpa,内固定等效应力为160.3MPa,位于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棒结构、PFLCP钢板与骨折交界、PFLCP远端距离骨折线较近螺钉位置。各骨块与内固定最大位移情况:骨块1为3.4612mm,骨块Ⅰ为1.4688mm,骨块2为1.4658mm,内固定为3.0067mm。固定转子下骨折内侧壁破碎型时,应力峰值情况:骨块1峰值位于内侧壁为18.739Mpa,内固定等效应力为113.38MPa,位于PFLCP钢板与骨折交界、股骨近端前内侧微创钉棒内固定系统钉棒交界位置。各骨块与内固定最大位移情况:骨块1为3.0575mm,骨块Ⅱ-1为1.6923mm,骨块Ⅱ-2为1.7914mm,骨块Ⅱ-3为2.0915mm,骨块2为1.1817mm,内固定为3.4503mm。重建髓内钉固定转子下骨折内侧壁完整型时,应力峰值情况:骨块1峰值位于股骨头、股骨距为15.881Mpa,内固定等效应力为219.5MPa,位于骨折处髓内钉的外侧、内侧。各骨块与内固定最大位移情况:骨块1为3.7471mm,骨块Ⅰ为1.5773mm,骨块2为1.5643mm,内固定为3.5407mm。固定转子下骨折内侧壁破碎型时,应力峰值情况:骨块1峰值位于内侧壁为21.616Mpa,内固定等效应力为135.19MPa,位于骨折处髓内钉内侧。各骨块与内固定最大位移情况:骨块1为4.0632mm,骨块Ⅱ-1为1.7659mm,骨块Ⅱ-2为1.8914mm,骨块Ⅱ-3为2.2901mm,骨块2为1.1127mm,内固定为3.8476mm。三种方式固定转子下骨折时,对于内侧壁完整型,各骨块应力峰值梯度为:重建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