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心苷
抗肿瘤
黄花夹竹桃
化学探针
细胞毒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Nur77孤儿受体
摘要:
强心苷作为传统的心脏疾病治疗药物,具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一些来源于植物的强心苷提取物和衍生物已经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然而,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机制不清及其心脏毒性仍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瓶颈问题。寻找高效、低毒的强心苷类成分,并探究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对于研究和开发强心苷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对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富含强心苷类成分的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na(Pers.)***)种子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综合运用硅胶开放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RP HPLC等方法从黄花夹竹桃种子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40个强心苷类化合物,其中17个为新化合物。结合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手段以及化学衍生化等方法确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同时,评价了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抑制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对细胞周期抑制的影响。此外,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还选择了两个抗肿瘤活性差异较大的强心苷β-antiarin和α-antiarin,进行强心苷化学探针的合成。即通过不同长度的疏水链/亲水链连接,对强心苷进行生物素标记,用于强心苷作用靶标蛋白的“钓取”。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共合成了 16个生物素标记的强心苷化学探针;结合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手段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同时,我们还评价了这些生物素标记的强心苷化学探针的诱导肿瘤细胞Nur77蛋白表达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天然来源强心苷的结构多样性,发现了一些具有较好抗肿瘤作用的强心苷类化合物,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另外,本研究还合成了一系列生物素标记的强心苷小分子化学探针,为后续“钓取”强心苷直接作用的靶标蛋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