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腊肉
感官评价
口腔加工
质构
理化分析
仪器分析
摘要:
腊肉是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代表产品之一,因其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我国针对腌腊肉制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只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30-2015《腌腊肉制品》,且规定的产品质量指标比较简单,缺乏腊肉产品特异的质量标准或质量分级标准,对腊肉的分级方法更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标准和分级方法的缺乏是造成我国目前腊肉加工方法各异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本论文首先对腊肉的外观、气味、滋味及质地四个属性进行了感官评价,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建立了适合腊肉感官品质评价的指标。其次,结合口腔加工过程中质构的演变,对腊肉质地属性的可感知性及关键质地属性进行了科学验证。最后,对腊肉的材料性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皮尔森数据分析,探究了腊肉“口感”与理化特性的相关性,筛选出了影响腊肉“口感”的关键理化指标,为传统腊肉品质的提升、符合消费者“口感”喜好的腊肉制品的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腊肉感官品质评价的指标。本研究共收集了34种腊肉样品。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腊肉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质构四个大类的属性进行了感官评价,并通过主成分(PCA)分析相关性P值,对四种属性的关键感官描述指标进行了筛选,确定了脂肪颜色(P=0.941)、脂肪亮度(P=0.934)、瘦肉亮度(P=0.860)、灰烬味(P=0.882)、烟味(P=0.918)、木味(P=0.942)、咸味(P=0.845)、鲜味(P=0.908)、光滑感(P=0.677)、硬度(P=0.872)、咀嚼性(P=0.888)共11个描述指标是评价腊肉感官品质的有效指标。然后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了消费者喜爱的13种优质腊肉产品(LR-01、LR-03、LR-04、LR-05、LR-08、LR-10、LR-11、LR-19、LR-20、LR-21、LR-22、LR-23、LR-31)。(2)探究了影响腊肉“口感”的关键质构属性。对腊肉瘦肉部分在口腔加工的不同阶段(5 s、10 s、15 s、25 s)的口腔参数变化及质构参数的演变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腊肉食物团物理属性的总体变化无显著差异,但在口腔加工的不同时间段,与其他腊肉相比,优质腊肉在硬度、内聚性、咀嚼性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其他腊肉相比,优质腊肉的咀嚼次数较低,唾液分泌量较高,纤维粒径较大(P<0.05),具有优质“口感”的腊肉样品具有相似的纤维粒径变化规律,且优质腊肉形成稳定食物团的时间显著高于其他腊肉。(3)筛选出了影响腊肉“口感”的关键理化指标。对已收集的腊肉样品的材料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值、蒸煮损失率、p H值、剪切值、吸光值、瘦肉部分的水分、肥肉部分的水分及食盐含量是影响腊肉“口感”的关键指标(P<0.05),优质腊肉的关键指标区间为剪切力22-28 kgf,脂肪透明度(吸光值)0.7-1.2,瘦肉部分p H值5.3-6.0,瘦肉水分含量35-45%,肥肉水分含量4-6%、食盐含量3-5%。过氧化值、蒸煮损失率、酸价等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不能作为优质腊肉“口感”评价的关键理化指标。综上所述,本论文筛选出了腊肉感官品质评价的关键描述指标,对腊肉关键质构属性进行了科学验证,确定了影响腊肉“口感”的关键理化指标,在口腔加工过程中,腊肉的硬度、内聚性、咀嚼性的变化是影响“口感”的关键质构属性,腊肉的剪切值、脂肪透明度、瘦肉p H值、瘦肉水分含量、肥肉水分含量及食盐含量是影响腊肉优质“口感”特征的关键理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