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嘧啶并苯并噻唑
有机合成
荧光
AIE机理
计算化学
摘要: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是指有机分子聚集后荧光显著增强的现象。二十多年来,AIE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化学和材料领域最令人关注的前沿之一。在研究前期,对AIE的研究集中在经典螺旋桨形状的分子上,在此基础之上得到了一大批具有类似螺旋桨形状的AIE分子。近年来,在AIE研究中的新趋势是利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AIE分子的激发态特征,从而阐明AIE机理。这一趋势不但使我们对AIE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得到了更多基于特殊AIE机理的非典型螺旋桨结构分子,为AIE分子的合理化结构设计以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导,并将AIE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本课题组前期在多组分反应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AIE分子——4H-嘧啶并[2,1-b][1,3]苯并噻唑(PBT),以此为骨架我们合成了大量的衍生物。PBT化合物的固体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通过结构修饰已实现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由紫色至红色的有效调制。此外,PBT与光致变色二芳烯结构的结合实现了在光响应AIE材料方面的应用。PBT是含有杂原子的稠杂芳环,不是典型的螺旋桨形状分子,具有特殊的AIE机理。在前期的机理研究中我们怀疑酯基的旋转与PBT产生AIE有关,而苯基的旋转与之无关。然而仍不清楚PBT真正的AIE机理,以此为切入点,本论文对B/C片段做了结构衍生,研究其对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合光物理性质测试和大量理论计算阐明PBT的AIE机理;此外,研究了具有平面刚性无转子结构的PBT-AB1及其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质与发光机理。具体内容如下所述。第二章合成了B片段为甲酯/异丙酯/苄酯和C片段为乙基/丙基/环丙基的6种PBT衍生物,并系统地测试了其光物理性质。测试结果显示B、C系列衍生物与原型化合物PBT-1有类似的吸收、发射波长和荧光量子产率,分子轨道计算表明B、C系列衍生物具有与PBT-1类似的HOMO、LUMO轨道轮廓和能级,合理解释了它们在溶液和聚集态中相似的光物理性质。PBT-C5固体的荧光量子产率很低,晶体学分析表明PBT-C5固体荧光淬灭的原因是:延长C片段烷基链增大了晶格中的自由区域体积,分子运动空间变大导致荧光淬灭。第三章利用理论计算方法,以B/C片段环化的闭环PBT化合物和未环化的开环PBT-1为模型,深入研究并阐明了PBT的AIE机理。首先以2-氯甲基PBT衍生物为原料,通过分子内环化合成了3种闭环PBT化合物,并系统地测试了光物理性质。测试结果显示闭环的PBT化合物是AIEE分子,锁定环外酯基/羰基和甲基导致分子出现溶液荧光,是AIE/AIEE的开关。分子轨道计算、电子分析表明4H-嘧啶环在激发时发生了最显著的电子结构变化。开闭环PBT化合物的势能曲线计算表明开环的PBT-1在溶液中存在暗态,闭环的PBT-B7不存在暗态。优化的激发态几何构型分析表明4H-嘧啶环的扭曲变形是分子轨道解耦的直接原因,也是暗态的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闭环PBT化合物由于环外酯基/羰基的旋转受限,4H-嘧啶环保持平面构象,从而避免了暗态的产生。固态下开/闭环PBT化合物的4H-嘧啶环都保持平面构象,导致强烈的荧光发射。这一机理充分解释了闭环PBT化合物在PMMA膜片中保持较高的荧光发射效率的原因,也表明锁定羰基和甲基是一种提高PBT在聚合物基质中荧光性能的有效策略。第四章基于2-氨基苯并噻唑与乙酰乙酸乙酯直接环化的产物PBT-AB1,合成了10种衍生物,系统地测试了其光物理参数。测试结果显示PBT-AB1及其衍生物是AIEE分子,具有类似的吸收发射性质,相对于PBT-1,其吸收发射波长发生了蓝移。本研究借助理论计算对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讨论,并计算了PBT-AB1在溶液和固体中的三线态能级。溶液中,PBT-AB1的单线态S1附近存在能级接近的三线态T3和T4,有利于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过程,有可能导致溶液荧光淬灭。晶体学分析表明PBT-AB1衍生物的晶体中存在多种分子间弱作用,限制了分子的运动,是固体荧光发射的来源。此外,三线态能级的计算结果表明固态下T3、T4的能级降低,与S1的能级差变大,不利于ISC过程,是PBT-AB1及其衍生物在晶体中保持荧光发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