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利马前列素
科立内酯二醇
优化改进
有机合成
摘要:
利马前列素是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和前列腺素E1一样都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于血小板凝集异常引发的疾病,例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老年人常见的腰椎管狭窄。与前列腺素E1相比,经过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利马前列腺素,其抗血小板凝集的能力是前列腺素E1的十几倍,而且利马前列素因其独特的结构,可通过口服进入人体发挥药理作用,具有更强的临床适用性。目前利马前列素的来源都是通过有机合成,但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底物转化效率低,转化速度慢,原料需要繁杂的手性拆分等问题,这些缺点都成为目前利马前列素类药物售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为此,本论文在对比了目前三种主要的利马前列素合成路线后,选择在CN104284886的合成路线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合成中遇到的问题,对反应条件进行细致的优化和改进,显著的提高了利马前列素的合成效率,降低了合成成本,使该路线成为一种潜在的可工业化制备利马前列素的方案。
本文总结了已有三种主要的利马前列素的合成路线,在三种路线中均涉及到了两种非常关键的合成利马前列素的中间体,科立内酯二醇和利马前列素w侧链连接部分,即(4s)-4-甲基-2-氧代辛基膦酸二甲酯,其中科立内酯二醇不仅是合成利马前列素所需的重要中间体,同样也是合成其他前列素所需的关键中间体,例如拉坦前列素,比马前列素。在对比了现有制备科立内酯二醇的主要合成路线之后,我们选择了2019年由Yujiro Hayashi等人开发的合成路线,该路线从商用的原材料出发仅需三步即可合成科立内酯二醇,而且无需后续繁杂的手性拆分过程,然而我们在放大合成过程中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首先酯交换反应副反应明显,产物必须要经过柱层析纯化后才可不受影响进行接下来的转化,而且反应放大以后,最后一步弗莱明氧化反应产率急剧降低,我们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最终仅通过一步柱层析过程,就以比较高的产率实现了科立内酯二醇克级规模的制备,使该合成路线成为一种可行的工业化制备科立内酯二醇的方案。
对于利马前列素w侧链连接部分,我们以香茅醇为原料,在原有合成路线的基础上,对合成路线做了部分的改进,首先我们放弃了原有路线中通过Wittig烯化反应延长主链的方式,选择将醛基还原成羟基,与TSCl发生磺酰化反应后,再与甲基溴化镁经过一步Kumada偶联反应来实现主链部分的延长,在保证产率没有降低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Wittig反应中三苯基氧膦的产生,必须要通过柱层析纯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也改进了路线中羟基氧化为羧基的方法,采用分段氧化的方式,先将羟基氧化为醛基,再通过一步Pinnick氧化反应得到羧基,明显的提高了产率,避免了原方案中由于氧化条件过于剧烈导致的产率低下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其他反应条件进行了细致的优化,明显降低了该合成路线的柱层析次数,最终使得整个侧链的合成过程仅需两步柱层析,一步蒸馏纯化即可以较高的产率得到利马前列素的w侧链部分,最大限度的实现了w侧链部分的连续合成。
在利马前列素的正式合成过程中,我们在CN104284886合成路线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合成遇到各种问题,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且对部分反应做出调整,解决了合成过程中遇到的羟基TBS保护区域选择性差,产率低,以及利马前列素α侧链构建过程中,反应速率慢,底物难以完全转化等一些严重制约利马前列素工业化制备的问题,显著提高了该路线的合成效率,降低了利马前列素的制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