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过渡金属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区域选择性
溶剂效应
摘要:
金属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有机化学中最热门的一个领域。过渡金属络合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催化剂,由于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反应活性高,选择性高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到高分子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以及绿色化学等多个领域。相对于实验方面的飞速发展,金属有机化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实验研究中经常出现一些用一般化学规律无法解释的实验结果与现象,而且人们对许多化学反应的内在机理没有清楚的认识,这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以及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因此,通过量化计算手段,对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进行理论探究,从微观上深入了解反应本质,对现代化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Ru,Rh,Zn等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的几种重要有机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量化计算,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反应机理,反应特征,以及配体、溶剂、添加剂等对反应的影响,使人们对这几类反应及催化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设计更高效的化学反应以及开发更高性能的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本论文的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一、研究了 RuⅡPNN催化苯甲酸乙酯氢化生成苯甲醇和乙醇的反应。我们对该反应的三种可能机理,即羰基插入机理,二氢分步迁移机理,直接分解机理,在不同溶剂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计算结果发现:1)整个催化循环包括两个相似的氢化过程,即苯甲酸乙酯氢化生成苯甲醛和乙醇,以及苯甲醛的进一步氢化,其中催化剂一直参与在两个过程中;2)溶剂对反应以哪种氢化机理进行有决定性影响:在弱极性溶剂中,氢化反应更倾向于以二氢分步迁移机理而非实验中提出的羰基插入机理进行。二氢迁移机理包括氢气活化,二氢分布迁移,质子抽提三步。然而,在强极性溶剂中,氢化反应按照直接分解机理进行,该机理会生成相互分离的离子,而不会生成实验中猜测的半缩醛中间体。产物乙醇和苯甲醇可以进一步促进反应的进行。酯上的取代基对反应机理影响很小,但是对反应活性影响很大:当取代基为吸电子基时有利于反应的进行,而供电子基的时候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有关结果发表在 Molecular Catalysis(2017,440,120-132)杂志上。二、研究了 Rh(Ⅲ)催化芳基硝酮和炔合成二氢吲哚中一个代表性的体系:[Cp*Rh]2+催化苯基硝酸灵与1-苯基丙炔的反应。计算结果表明整个催化循环包含一个Rh(Ⅲ)-Rh(Ⅰ)-Rh(Ⅲ)的转化,并且由碳氢活化,炔烃插入/氧转移,和环化-质子化三步组成。其中碳氢活化是决速步,经过一个自协助的去质子化机理完成。炔烃更倾向于插入Rh-C(sp2)键而不是Rh-O键。该反应会生成一个含有烯醇单元的稳定中间体,该中间体对环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选择性是由电子效应而非空间效应引起的,而且是在炔烃插入这一步产生的。添加特戊酸导致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特戊酸的强碱性,使碳氢活化经由更有利的协同金属化-去质子化机理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反应效率。有关结果发表在***.(2018,854 15-26)杂志上。三、研究了 Zn(Ⅱ)催化N-炔丙基苯胺与吲哚合成2-吲哚四氢喹啉的交叉脱氢偶合反应。计算结果表明,整个催化循环包括通过两个子循环实现了三分子的碳氢活化(两个C(sp2)-H活化和一个C(sp3)-H活化)。其中一个循环实现了 N-炔丙基苯胺到中间产物(IMP),N-苄基-1,4-二氢喹啉,的转化,第二个循环实现了IMP与另一种反应物吲哚到最终产物的转化。不同于我们的常规理解,在该反应中,C(sp3)-H活化比C(sp2)-H的活化过程容易。我们认为该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催化级联反应:反应中Zn(Ⅱ)催化剂实现了不同催化活性的短暂分离。该工作中揭示的这种催化剂催化活性短暂分离的特性,对于设计通过催化级联反应控制性的高效合成各种产物的方案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催化级联反应,通过控制催化剂多种催化活性依次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进而控制性的合成想要的中间体和产物。该工作还合理的解释了同位素标记实验结果。有关结果发表在 ***.(2018,8,1997-2007)杂志上。四、研究了碱控制的Rh(I)催化吖嗪邻位碳氢键被丙烯酰胺选择性完全支链或直链烷基化的反应。计算结果为反应在没有碱存在或K3PO4或KOPiv做为催化碱三种情况下提出了的合理的反应机理。其中,无论对于K3PO4还是KOPiv作为催化碱时的反应,先烯烃插入后质子化的机理都是有利的,而且决定区域选择性的都是烯烃插入这一步。当K3PO4作为催化碱的时候,反应物R1是经过CMD机理活化的。而KOPiv作为催化碱时,反应物Ri是以氧化加成-去质子化机理进行活化的。我们对反应用K3PO4或KOPiv作为催化碱,导致不同的区域选择性的根本原因给与了解释:两种酸根离子与金属铑的结合能力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