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烯烃配位聚合
聚合动力学参数
教材改革
摘要:
烯烃配位聚合是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自20世纪50年代Ziegler和Natta用TiCl_(4)-Al(C_(2)H_(5))_(3)催化乙烯聚合,或Natta用TiCl_(3)-Al(C_(2)H_(5))_(2)Cl催化丙烯聚合开始,至今已七十余年。目前大多高校选用的潘祖仁先生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和增强版教材中,涉及的乙烯或丙烯配位聚合的动力学参数都是早期测得的活性中心数和增长速率常数。由于早期实验条件有限,对聚合机理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仅限于TiCl_(4)-Al(C_(2)H_(5))_(3)或TiCl_(3)-Al(C_(2)H_(5))_(2)Cl催化体系,导致测得的活性中心数[C^(*)]很低(约0.1%~1%Ti),增长速率常数也很低(如80 L·mol^(-1)·s^(-1))。实际上,随着人们对配位聚合的认识不断深入,新型的烯烃配位聚合催化体系不断涌现,如负载型的Ziegler-Natta催化体系、茂金属催化体系、FI催化体系和非茂后过渡金属催化体系。同时,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手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乙烯或丙烯配位聚合的动力学参数,逐渐认识到在烯烃配位聚合过程中,活性中心数和增长速率常数实际上可以很高。本文就近年来对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体系、茂金属催化体系和非茂后过渡金属催化体系进行的聚合动力学参数测试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该部分内容需要在《高分子化学》教材中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