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实践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摘要:
为满足我国新经济、新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及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工科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案例分析法,依据能力本位理论所关注的几个因素,以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为例,从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教师支持、教学方式和环境设施五个维度出发,对国内外5所高校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进行实例分析。之后,为进一步验证以上启示的可信性,以T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调研,辅之以访谈法,发现其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和案例研究所得启示,提出相关培养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通过分析国内外5所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和环境设施五个维度的具体做法,发现各高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T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整体较好,所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均有显著影响,但在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教师支持、教学方式和实践资源建设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三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理论支撑,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具体路径:首先,宏观层面上构建保障机制,创设统筹协调的合作环境,在政策保障方面,高校层面实行“简政放权”,确保企业在参与新工科协同育人时能“有法可依”,在物质方面提供资金扶持和交流平台,在质量监管方面开展定期评估和分类评估;其次,在中观层面上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向“利益相关者共治”形态演进,准确定位政府的角色,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和“共建共享”,激活各相关在新工科协同育人中的治理效能;最后,在微观层面上通过落实六个对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发展,课程内容对接技术发展,师资队伍对接“双师型”专家教师,教学方式对接工程实践过程,环境设施对接校内外“双实践基地”,融合企业文化,自我效能感对接多样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