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DON
适配体
传感器
纳米材料
扩增策略
摘要: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是一种具有显著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活性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作为污染最为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广泛存在于谷物及其制品中。长期或大量摄入含DON的食品或饲料可引发人畜胃肠道炎症,严重时可导致致命性疾病。鉴于其健康风险,开发高灵敏、高选择性的DON检测技术,不仅是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关键环节,更是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重要命题。电化学传感技术以快速响应、操作简便等优势成为现场快速检测的首选方案。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跨尺度协同增效设计策略的纳米复合材料,并集成级联信号放大体系,实现飞克级检测灵敏度突破。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
1.为提升电极界面导电性及检测灵敏度,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聚乙烯亚胺功能化多孔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线(PEI-PrGO/AuNWs)与亚甲基蓝标记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链霉亲和素(MB@ZIF-8/SA)的信号放大体系,用于DON的适体传感器构建。具有大表面积和优异导电性的PEI-PrGO/AuNWs作为裸金电极(Au E)的修饰材料提高电极电子转移速率和DNA负载量。ZIF-8/SA作为信号探针材料,实现MB与单链DNA(s DNA)的共负载。当DON存在时,适配体(Apt)优先与其发生特异性识别并脱离电极界面,触发信号探针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机制被捕获至电极表面。该传感器在1×10-8 mg/m L–1×10-4 mg/m 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LOD)为2.23×10-9 mg/m L。加标玉米粉样品中目标物回收率为81.85%-109.4%。本研究为基于复合纳米材料的传感器灵敏度提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验参考。
2.为提高目标物利用效率,构建了基于*** CI触发型DNA步行器与催化发夹组装(CHA)的双信号放大体系,并将其应用于DON的超灵敏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开发。通过聚乙烯亚胺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铂包金纳米棒(PEI-rGO/Pt@AuNRs)修饰Au E,显著增大电极比表面积并加速电子传输速率。同时引入兼具高比表面积与多孔结构的PtPdAu三元合金纳米材料负载MB作为信号探针,实现检测信号的协同增强。当目标物DON存在时,触发DNA(t-DNA)从Apt/t-DNA复合物中解离并激活DNA步行器,通过循环酶切反应持续释放CHA循环触发链(S)。释放的链S通过碱基互补配对锚定至电极界面并触发CHA循环,驱动信号探针的级联捕获以实现电化学信号的指数级放大。该传感器线性检测范围为1×10-8 mg/m L–5×10-4 mg/m L,检测限为9.35×10-10 mg/m L,在加标玉米粉中回收率为97.15%–107.8%,为实际样品中高灵敏度检测DON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3.为加快检测效率,解决传感器检测过程的耗时长的问题。最终引入了一种光控核酸置换反应与DNA酶介导的信号放大策略,有效缩短了DON检测时长。采用PEI-rGO/磁性碳球负载铈基金属有机框架(PEI-rGO/MCA@Ce-MOF)作为基底材料,通过高比表面积与优异导电性的PEI-rGO与多孔结构的MCA@Ce-MOF协同作用提升DNA在电极界面的吸附效率及电子传输能力。在DON检测过程中,Apt与DON结合并释放互补DNA(c DNA),在光响应条件下激活酶对双链DNA的特异性切割,实现信号初级放大;同时释放的单链DNA在钾离子(K+)诱导下形成G-四链体结构,通过负载MB作为信号探针,进一步增强电化学信号的级联放大效应。该传感器检测限达8.37×10-10 mg/m L,检测范围为1×10-8 mg/m L–1×10-3 mg/m L。标准添加法分析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展现出优异的回收率(93.24%–97.70%)。本研究的三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为复杂基质中DON稳定、快速超灵敏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