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压电力电缆
火灾危险性
预警判据
空气层
温度场
电缆隧道
摘要:
高压电力电缆是承担能量传递和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在电力、民用、军工等各行各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电缆的稳定运行关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民众的安居乐业。当电缆局部过热或处于外部热源环境,可能发生电缆故障甚至是火灾事故。电缆事故的发生,不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本文针对高压电力电缆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模拟分析,分析高压电力电缆的材料热响应特性、过热预警与火灾危险性。针对微尺度材料样品热分析动力学数据是否适用于电缆表面材料实际尺度火蔓延模拟计算的现实问题,本文利用热重分析仪与特制的大坩埚,增大样品质量,进行了质量分别为5、20、50、100和200mg的聚乙烯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不同气氛环境下的热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中,样品质量对聚乙烯氧化热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氮气气氛中,聚乙烯的热分解对样品质量的依赖性很小,可见,样品质量对聚乙烯在空气中氧化热解的强烈影响不是由于坩埚中大质量样品加热不均匀,而是由于反应机理的不同。此外,空气气氛中,样品质量越大,DTG峰值越大,即实际工程中聚乙烯材料氧化热解的最大反应速率可能远大于小样品质量热重实验中的结果。对于质量越大的样品,在空气气氛下所测出的活化能越高,因此,在实际火蔓延分析中,若使用小样品质量获得的活化能数据,电缆表层聚乙烯材料的火蔓延程度往往偏大。不同样品质量的热重实验测量和对比分析,针对实际尺度火蔓延模拟所需的动力学参数,给出了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推动了材料微尺度热分析结果在其实际火蔓延行为模型中的适用性研究。针对电缆中常见的接头过热以及过载、短路等原因引起的内层局部过热问题,搭建了以YJLW03-Z-64/110-1*1000高压电力电缆为主体的端部线芯模拟加热与电缆内外温度场测量实验平台,测量了内部线芯过热条件下的近场区域不同深度、不同距离位置的温度随时间演化特性,分析了金属线芯在非正常突然升温后电缆各结构的温度变化,为下一步电缆表面温度监测预警的模拟研究提供支持。针对高压电力电缆内部空气层,建立了电缆内外耦合瞬态热传递模型,研究了不同线芯过热温度、不同内部空气层厚度等条件下的电缆内外温度场演化特性。结果表面,电缆局部发生过热升温后,空气层对于内部热流的向外传递具有显著的阻隔作用,即使是1 mm厚的内部空气薄层,也可使其该区域温降大于10℃。因此,对于基于高压电缆表面温度测量继而反演内部线芯温度的监控技术,在传热模型中,若不考虑空气层的影响,则往往反演计算得到的内部线芯温度明显偏低,且监测线芯温度变化时响应不灵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基于此计算模型发展的电缆温度监控预警系统也往往存在漏报和迟报隐患。为解决该问题,本文给出了电缆表面温度升高一定值所需时间与线芯升高的温度值、空气层厚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模型,为高压电力电缆监控技术的灵敏度与可靠度的提高、推动地下高压电力电缆早期预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