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能源电源
继电保护
故障特性
距离保护
方向元件
纵联保护
中性点过电压
动模实验
摘要:
随着新能源并网容量的快速增加,所提供的短路电流占比的持续增大,新能源电源的复杂故障特性给电网继电保护和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重点围绕新能源电源故障特性分析计算与实验验证、线路主保护和后备保护性能评估和改进方案以及新能源场站联络变中性点接地方式与过电压计算等问题开展了系列深化研究。
针对新能源电源短路电流特性和计算方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综合考虑新能源电源的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故障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短路电流故障分量计算方法,分析了短路电流的故障分量幅值和相位变化特点,分析结论可为基于故障分量的保护性能评估和新原理研究提供参考。针对工频短路电流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Park变换对负序分量相角的影响,对双馈型电源的负序等值模型进行了修正,根据所建立的各序等值模型,并考虑过渡电阻的影响,从通用性角度给出了短路电流迭代计算方法,以更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以双馈型电源为重点,研制了动模实验模型,构建了含新能源电源的动模实验平台。通过动模实验,验证了本文新能源电源短路电流特性分析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动模实验平台的成功研制也为后续保护新原理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新能源场站联络线一般采用电流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随着新能源电源并网容量的不断提高,电流差动保护性能所受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可能造成保护灵敏度降低,甚至发生拒动。论文分析了不同类型新能源电源接入对传统差动保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余弦相似性比较的纵联保护新原理。该原理以两侧故障电流的全量构成主判据,通过引入短路电流的故障分量构成辅助判据,并结合数据时间窗的合理选择,提高保护灵敏度和动作速度。此外,提出一种可对线路两侧电流的采样值进行电容电流补偿的方案,以解决区外故障时的保护误动问题。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纵联保护原理的良好性能。
受新能源复杂故障特性和多变运行方式的影响,联络线距离保护性能劣化严重,也是后备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论文考虑不同类型新能源电源以及联络变不同接地方式的影响,对传统距离保护的方向元件和阻抗元件的动作性能进行了深化研究,分析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改善距离保护整体性能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序电流幅值比较和序电压-电流相位差比较的新型方向元件。仿真和动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方向元件在不同类型新能源接入情况下均具有良好的动作性能,且不受联络变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适应性强,可有效防止距离保护I段出口故障拒动和反向故障误动,同时,辅之以电压保持元件和延时元件构成的方向后备保护,有助于解决距离保护III段远后备灵敏度不足的难题。
随着接入电网的新能源场站不断增多,联络变压器高压侧中性点常采用间隙接地方式,以改善电网零序保护性能,但由此也带来中性点过电压等问题。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论文根据不同类型新能源电源控制策略的特点,分别针对单相接地故障和断线/非全相运行状态,提出了联络变压器中性点电压的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造成中性点过电压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正确性。基于上述研究,给出了新能源电厂联络变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应用建议,可为新能源电厂联络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论文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论文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