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玉米
归一化植被指数
实时变量
施肥决策模型
自动控制
聚类
摘要:
针对不同生育阶段玉米对氮素的营养需求变化,合理施用氮肥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当前变量施肥技术可以根据作物实时生长信息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精准施肥,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目前我国在玉米种植领域的变量施肥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处方图的施肥机械设计与开发。处方图通常是根据作物生长信息、土壤状况等多种因素,通过卫星、无人机或地面采集等方法生成。然而基于静态数据的处方图变量施肥方式存在时效性的局限,难以满足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素动态变化的需求,因此基于实时光谱信息的变量施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玉米中耕期增施氮肥的农艺要求和技术指标,以黑龙江省赵光农场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车载光谱传感器建立了玉米中耕实时变量施肥决策及控制系统,并开展了实时变量施肥决策及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和田间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研究光谱传感器在不同观测条件对玉米冠层光谱数据的影响。通过NDVI光谱传感器获取玉米冠层的光谱反射率信息,引入变异系数CV对由冠层二向反射特性引起的信息数据变幅进行量化,并采用影响因素权重W分析各观测参数对数据变幅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观测条件下玉米冠层NDVI的变异系数为3.77%~25.70%,玉米冠层RVI的变异系数为3.99%~23.72%。同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获得NIR、RED与各观测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观测时传感器的移动速度和观测频率与玉米冠层光谱信息数据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传感器距玉米冠层的检测高度、太阳天顶角以及观测方位角与玉米冠层NIR、RED数据与观测结果相关关系极为显著(p<0.01)。
(2)研究车载光谱传感器不同检测高度的NDVI数据校正模型以及NDVI的日变化模式。通过地面校正、动态阈值结合以及模型校正的方法对不同检测高度的NDVI数据进行校正,利用PROSAIL模型模拟了不同太阳天顶角下反射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Greenseeker光谱传感器最佳检测高度为80 cm。在高度校正方面,基于SVR模型的回归校正预测性能最优,回归预测R2为0.90。确定了基于光谱传感器的玉米冠层NDVI日变化模式,玉米冠层NDVI日变化在V6-V8生长阶段表现出可重复的V型。
(3)构建了基于改进的PCA-GA-BP模型反演玉米中耕期作物氮含量。以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内V6-V8阶段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Greenseeker获取玉米V6-V8冠层NDVI数据,获取100个采样点的氮含量、株高及鲜物质重。基于PLS、GA-BP及改进的PCA-GA-BP等算法对玉米氮含量反演,结果表明,基于株高-NDVI的PCA-GA-BP反演模型获得最佳的综合性能,其训练集、验证集以及总体的R2分别为0.82、0.90、0.85。
(4)构建了基于玉米冠层NDVI与改进的PCA-GA-BP反演模型,并结合SOM-K-means算法对玉米氮含量进行管理分区。通过评价指标评价聚类性能,SOM-K-means算法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聚类结果,同时经过剪影分析确定了最优的聚类数目为4,建立了玉米长势差异分布图。结果表明,根据统计学分析,未管理分区前研究区域NDVI的总体变异率为15.24%,经聚类分区后NDVI变异率仅为6.94%,降低了研究区域内NDVI的变异性,实现了对不同生长状态玉米的管理分区,。
(5)针对黑龙江省赵光农场玉米中耕时期缺乏变量施肥决策模型的问题,构建了基于玉米冠层NDVI的实时变量施肥决策模型。通过改进一阶低通均值算法,优化施肥量计算方式,确保决策模型符合玉米中耕施肥农艺要求。进一步结合阈值与改进算法,通过土壤NDVI数据聚类分析确定土壤NDVI阈值,并将此土壤NDVI阈值融入决策模型中,有效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实时变量施肥决策模型经田间试验验证,在黑龙江省赵光农场第四管理区11-1号地的变量施肥试验中,结果表明可提高84.8 kg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提高6.02%。
(6)通过台架、田间试验,对实时变量施肥决策及控制系统性能进行验证。模糊PID控制转速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PID控制平均相对误差为1.93%,与常规PID控制相比,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相对误差降低了1.36%,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液压马达转速控制平均相对误差为2.78%。对实时变量施肥田间试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施肥准确性分析、施肥决策模型统计分析以及通过10 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分析变量、常规施肥前后长势差异性变化。结果表明,排肥轴转速设定范围在30~52 r/min时,排肥轴转速控制平均相对误差为1.59%,排肥轴转速控制精度较高。长势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变量施肥试验区域在施肥后,变异系数最大降幅21.55%,且NDVI均值高于传统定量施肥试验区域。实时变量施肥控制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