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磁场冷冻
牛肉
解冻
超声波
品质
摘要:
为探究新型物理场对食用肉类加工领域的应用影响,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电磁场辅助冷冻及不同解冻方式对牛外脊、里脊和眼肉的品质变化,通过测定相关的品质指标,来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情况,以期为食品加工企业选用合理的冷冻技术参数和解冻方式提供理论数据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
(1)电磁场辅助冷冻对牛肉冻藏期间的品质影响
为探究电磁场冷冻技术对牛肉冻藏期间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采用了电磁场冷冻(1m T/5 m T,2500 V,-25℃,24 h)和冰箱冷冻(-25℃,24 h)对牛外脊、里脊和眼肉进行冻结,随后转入冰箱(-20℃)中冻藏,测定其冻藏0、7、14、21和28 d后的嫩度、保水性以及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s,MP)特性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冻藏0-7 d之间,电磁场处理均能改善肉品嫩度、色泽、解冻损失以及MP溶解度,其中1m T组处理最优,肉品品质最好;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28 d冻藏结束后的冰箱组牛肉p H值、嫩度、解冻损失优于电磁场组,但里脊MP溶解度较差。综合分析,确定电磁场辅助冷冻对改善牛肉品质具有短期积极作用,其中1 m T改善效果最好,但冰箱冷冻更适合于牛肉的长期储存。
(2)超声波解冻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为明确超声波解冻对牛肉品质的变化影响,试验以牛外脊、里脊和眼肉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不同参数(120 W、180 W、240 W、300 W;40 k Hz;4℃)超声波对不同部位牛肉进行解冻处理,通过测定解冻后各个部位牛肉的理化指标,确定最佳解冻功率。结果表明:超声波解冻消耗时间最短,解冻后的牛肉嫩度、a*值、保水性以及新鲜度优于对照组,与超声120 W和180 W相比,240 W解冻后的牛肉红度最好,钙蛋白酶活性最优;同期,牛肉保水性、剪切力值、菌落总数以及MP溶解度随功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超声波处理优化了牛肉的嫩度和新鲜度,但同时也导致牛肉的持水力下降,加剧了肌肉蛋白质发生氧化变性的速度。综合分析,超声波解冻明显优化了解冻时间和新鲜度并对牛肉嫩度的改善起到较好作用,且同一功率处理下各个部位牛肉品质之间差异不大。其中功率240 W的超声波对牛肉解冻后的品质较其他功率最优,因此选择超声波240 W作为牛肉的最优解冻功率。
(3)不同解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为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试验对冷冻牛外脊、里脊和眼肉分别选用冷水(5℃)解冻、冷藏(4℃)解冻、低温变温(4℃-8℃-4℃)解冻以及超声波(240 W)解冻方式进行解冻处理,通过测定相关品质指标分析各解冻方式对牛肉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式对牛肉品质影响差异显著(P<0.05)。超声波解冻对牛肉的a*值、嫩度、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结缔组织以及钙蛋白酶活性含量优于其他解冻方式,低温变温解冻的汁液损失率、b*值、MDA值最高,肌肉保水性下降明显,且解冻后的脂质氧化和MP氧化变性程度较严重,肌肉品质最差。同一解冻方式下里脊的的a*值较低,嫩度较差。综上认为240 W超声波解冻可以作为牛肉的最适解冻方式。
(4)超声波对牛肉解冻成熟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为明确超声波对牛肉解冻后成熟过程中品质的影响,试验将超声波解冻后的牛外脊、里脊和眼肉继续放置于4℃冷藏条件下进行成熟,测定牛肉成熟2、4、6、8和10 d期间p H、色差、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羰基、总巯基、疏水键以及Ca2+-ATPase活性等理化指标,分析超声波解冻对牛肉后熟期间食用品质以及蛋白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牛肉成熟2-4 d期间牛肉的b*值、羰基、疏水键、Ca2+-ATPase活性值含量最低,新鲜程度和食用品质较好;但三种部位牛肉成熟6-10d的TVB-N、羰基、疏水键以及Ca2+-ATPase活性含量呈显著性上升(P<0.05),且巯基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蛋白质氧化变性程度更高。同一成熟时间下各部位牛肉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分析认为超声波解冻后的牛肉成熟时间应保持在0-4d期间,此时肉品氧化程度较低,具有较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