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汽车转动轴
磁聚焦
电磁式扭矩传感器
电磁场分析
LINWPSO优化算法
摘要:
全球科技进步,使得汽车产业及其相关传感器技术进一步发展及融合。扭矩作为反映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和传动系统中运行状态的主要参数,对扭矩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扭矩可影响整车性能,如发动机输出功率、汽车油耗、使用寿命、安全性及稳定性等。电磁式扭矩传感器可实现对扭矩的非接触式测量,它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适应性强和易于安装等优点。该传感器非常适合高温(汽车发动机)、雨雪天气(汽车转动轴)和粉尘(特殊路况:工地、戈壁和沙漠等)的汽车使用环境。
传统电磁式扭矩传感器的创新仍停留在结构创新与改变,如平面式和立体式,没有在测量原理、方法或与其他领域理论相结合上实现进一步改进与突破。传统电磁式扭矩传感器存在以下缺点:一是需要利用转子产生涡流磁场才能实现对角度和扭矩的测量,无法降低涡流损耗;二是线圈绕组最佳模式如何设计的技术难题;三是电磁式角度/扭矩传感器都要设计符合自身的线性化算法,存在无法统一的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引入磁聚焦技术,将其与电磁式扭矩传感器的相位差法结合,提出一款适用于车用轴系的磁聚焦式扭矩传感器。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和Neumann公式,对传感器电磁耦合进行研究,给出传感器等效电路模型、激励线圈自感模型及激励与接受线圈间互感模型等。再利用截断区域展开式(Truncated Regioneig Enfunction Expansion,TREE)法和时谐磁场Maxwell方程组研究并分析磁聚焦式扭矩传感器空间磁场分布规律,进而对影响其输出信号的相关参数进行讨论。进而获得降低传感器非线性误差的结构参数,实现传感器输出信号直接线性化。利用磁聚焦技术,使聚焦磁场替代涡流磁场,实现对传统电磁式角度-扭矩传感器的发展和创新。
对磁聚焦式扭矩传感器结构进行设计,提出阿基米德螺线作为传感器激励线圈的布局,并将其布置在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针对现有激励线圈与转轴间隙较大时,聚焦磁场发散问题。根据电磁场理论分析传感器工作原理,设计一种新型导磁体,并提出金属屏蔽层构想,即空芯导磁体。提出一种新激励装置,将原有传感器探头,改为实芯导磁体+空芯导磁体+阿基米德螺线的组合,实现磁场聚焦。通过激励线圈电磁场模型和有限元仿真验证,证明圆形阿基米德螺线是实现磁场聚焦最佳的激励线圈。利用磁场叠加和聚焦效应,基于阿基米德螺线的磁聚式扭矩传感器能够感应出足够大磁场,且聚焦磁感应强度B大于周边漏磁的10倍以上,进而实现对漏磁忽略。因此,该方式可满足对转动轴的扭矩测量。
考虑到处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复杂性,设计去掉金属叶片状转子。避免对激励磁场与涡流磁场解耦这一繁琐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实现激励磁场和接受线圈内电场直接耦合,感应出电压信号。基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技术实现布置线圈可随意弯折的特点,设计接受线圈走线,实现两组接受线圈组均沿着转动轴径向布置一周并随之转动的需求。再通过数值计算方式,推导出聚焦磁场与接收线圈形状——正方形,从而实现感应电压直接线性化。基于磁聚焦式传感器上述结构,利用TREE法研究传感器所在空间磁场分布特性并对加入导磁体后,激励装置所产生磁矢势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利用Maxwell方程组推导激励线圈磁矢势方程,进而对其所激发的时谐磁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后续传感器仿真及优化研究提供支撑。
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Biot-Savart Law)和磁聚焦式传感器各部分空间结构,利用聚焦磁场和FPC线圈面积之间的耦合变化关系,建立传感器感应电压数学模型。通过对不同频率和转速下感应电压进行仿真,分析感应电压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频率是影响感应电压幅值的主要因素。相对于传统线圈式扭矩传感器,磁聚焦式传感器磁场漏磁少,输入频率可降低不止一个数量级。对比一款平面式电磁传感器,涡流损耗从2.1304W降低到仅有0.3625W。通过Plackett-Burman Design试验筛选对传感器线性度影响最大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针对传感器优化时,普通粒子群算法收敛速度慢,存在收敛到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解的现象。本文利用线性递减惯性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LINWPSO),对传感器进行优化,降低传感器非线性误差,进而提高整体性能。
试制磁聚焦式扭矩传感器样机,测试传感器相关性能。以测量转动轴上扭矩为目标,自建传感器测试平台,完成传感器静态标定。进行不同转速和扭矩下的动态试验,验证磁聚焦式扭矩传感器性能。最终测得传感器非线性误差为0.809%、重复性误差为1.469%及精度等级为1.0%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