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磁场
潜在致灾
源定位
脉冲异常
海岸效应
摘要:
电磁场脉冲异常是电磁场观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对于评估空间天气事件、地震、火山等事件以及人工源事件的潜在致灾风险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以来太阳进入第25个活跃期的高峰时段,Kp>8的大磁暴和中纬度极光频发,2024年5月10日和10月11日甚至发生了 Kp=9的超级磁暴,引起了社会对空间天气事件的广泛关注。空间天气事件、地震和火山活动以及地表人工源都能引起大幅度电磁场脉冲,这些电磁场脉冲异常信号会对接地电气设备、金属管线等形成严重致灾侵扰。阐明此类脉冲异常特征并定位其源的位置,评估及弱化其潜在致灾风险是当前的重要需求。然而,目前对具有潜在致灾风险的电磁场脉冲异常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缺少对脉冲异常来源的进一步追溯。
为了研究不同来源的电磁场脉冲异常,本文建立了表层感应电流和电荷累积估计方法,根据交叉功率谱估计发展了地磁暴感应电流(GIC)估计方法,基于地铁运行时产生的相似电磁场脉冲原理开发了模板匹配方法。使用了大量地球电磁场数据,包括在近地表观测的地电场、地磁场、地电阻率,以及卫星观测的电磁场、电离层电子浓度等。主要研究内容为空间天气事件源、地表GIC源、地震和火山源、人工源的电磁场脉冲的异常特征,并根据各脉冲异常的矢量特性进行源定位。研究结果如下。
(1)发现了空间天气源引起的地电磁场具有明确的海岸效应,在海陆边缘造成潜在地磁暴感应电流灾害。基于符合空间平面波假设的脉冲估计得到的地磁感应矢量具有稳定性,而基于起源复杂的脉冲估计得到的地磁感应矢量则不够稳定。基于观测事实的海岸效应可以影响海岸线以内400 km,证实了中低纬度区域存在明确的海岸效应。本论文还揭示了地电暴脉冲在青藏块体等活动构造块体边缘也具有类海岸效应,地电暴脉冲矢量指向青藏块体内部。高原内部与周边多个构造块体交界区域形成了类似陆地—海洋的电性差异关系,反演结果显示源电流的位置与区域性电性分界带特征相匹配。
(2)地表GIC灾害通过对直流供电的偏移和激发极化效应引起电阻率的脉冲异常扰动。在超级磁暴下,最大扰动量达到电阻率测量值的60%。GIC灾害对井下地电阻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达到静态日变化的15倍以上。一些井下观测具有长达24小时的显著延迟响应,这可以解释为固体-流体界面处电荷的激发极化效应,从而延迟了二次场的释放过程。对整个磁暴过程中GIC估计值的统计表明,东部沿海的GIC的峰值为150 A左右,对短极距的GIC统计结果更接近正态分布。通过地电阻率观测得到GIC灾害的偏移幅度和自然电位脉冲响应,更准确地给出了超级磁暴时段GIC峰值,增加了对沿海高铁GIC致灾风险的评估手段。
(3)源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声重力波场信号造成了多个圈层的电磁场级联脉冲扰动。源于日本东北的Mw9.0级大地震在中国部分台站中引起了约2 nT的地磁垂向分量脉冲式扰动;源于2023年土耳其Mw7.8地震的同震信号使Swarm B卫星的电子浓度参数和地磁场都出现脉冲异常。另外,源于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爆发后的多种波场引发了距离火山中心12000 km内的地磁场响应,地磁场响应异常出现在火山位置的对拓点区域3500 km范围内,其中距离火山中心1625 km处API台观测到地磁脉冲扰动量最大达到了6 nT左右。多种响应方式的传播速度介于Lamb波和重力波速度之间,地磁场响应的最大传播速度约为315 m/s。
(4)使用电磁场脉冲的模板匹配方法拾取人工源电场脉冲信号并根据匹配的结果定位源的位置,实现了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和地铁杂散电流源定位。基于地电场的观测结果表明高压直流的入地电流造成了三类响应形式,使用点源的电流场扩散原理以及使用数十个地电场观测到的高压直流响应,通过幅度校正后的正交组合实现了对电流源入地极的定位。城市入地杂散电流的信号特性与地铁开行状态相关,地铁运行时段的脉冲异常数量、能量和幅度显著增强,在工作日具有早晚高峰幅度明显增强的时序特征,在节假日的脉冲异常持续到凌晨2:00左右。本论文使用模版匹配方法拾取了地铁运行中产生的脉冲信号,获得与地铁机车数量相当的脉冲事件数。进一步应用匹配的结果来定位杂散电流源所在的方位,使用多个测点数据更准确地定位出地铁线路尾端站的位置。
本论文提出了海陆边界和构造块体边界都存在海岸效应,系统地报道了地电阻率观测会受到GIC灾害的显著影响,证实了地震、火山等灾害引起多圈层内电磁场脉冲响应,通过自然电位观测得到与地铁机车运行数量匹配脉冲频次定位出杂散电流源位置。研究关于潜在致灾的电磁场脉冲异常信号特征,结果可为评估空间天气影响地面的致灾风险以及防范中低纬度地区空间天气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源定位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火山等灾害评估甚至震源的位置预测提供思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定位人工源的具体位置可实现人工电磁灾害的有效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