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CD44
脉冲电磁场
心肌梗死
血管生成
心脏康复
摘要:
目的:
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治疗参数为30Hz,3m T的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对心肌梗死小鼠的心脏保护作用与PEMFs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成有关,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此外,既往研究发现,CD44在小鼠正常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中低表达或不表达,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周,CD44表达明显增加,且梗死边缘区域形成大量新血管。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明确CD44在PEMFs(30Hz,3m T)干预后的心梗小鼠缺血心肌中的表达情况;2)如果CD44在PEMFs干预后的缺血心肌中表达有变化,则进一步明确CD44在PEMFs促缺血心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并探究PEMFs与CD44相关的作用机制。
材料和方法:
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制备成功的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EMFs组。PEMFs组接受PEMFs干预(30Hz,3m T,45min/天×7/14天)。小鼠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功能;RT-q PCR检测缺血心肌中CD44的表达(实验1)。
如果CD44的表达在PEMFs干预后的缺血心肌有变化,则将CD44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KO)与野生型小鼠(WT)配对繁育出遗传背景相近的CD44WT和CD44KO小鼠用于后续实验(实验2)。
将制备成功的心肌梗死模型按基因型随机分为四组:即WT+Control组、WT+PEMFs组、KO+Control组、KO+PEMFs组。WT+PEMFs组和KO+PEMFs组接受PEMFs干预,干预参数及时间同实验1。评价小鼠心脏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数量,检测CD44及相关基因的蛋白或m RNA表达水平(实验3)。
同时结合小鼠体内基质胶塞血管生成实验(实验4)及体外小鼠主动脉环出芽实验(实验5)进一步研究PEMFs干预下CD44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结果:
在实验1中,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PEMFs分别干预1周或2周可明显改善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心肌梗死边缘区CD44 m RNA在PEMFs干预2周时表达增加。
在实验2中,成功繁育、基因鉴定出遗传背景相近的可以用于后续实验的CD44野生型(CD44WT)及基因敲除型纯合子小鼠(CD44KO)。
在实验3中,我们发现PEMFs干预1周对WT+PEMFs组小鼠和KO+PEMFs组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对WT+PEMFs组小鼠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KO+PEMFs组小鼠。PEMFs干预2周仅对WT+PEMFs组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有持续的改善作用,对KO+PEMFs组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消失。在干预1周时,四个组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在干预2周时,与其他三个组比较,WT+PEMFs组的左室梗死面积明显降低。干预1周时,与WT+Control组比较,KO+Control组小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数量明显下降;与WT+PEMFs组比较,KO+PEMFs组小鼠心肌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数量明显下降。干预2周时,与其他三个组比较,WT+PEMFs组小鼠缺血心肌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1)在PEMFs干预1周时,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内的CD44/AKT/VEGF信号通路被激活;2)PEMFs干预2周时,心肌梗死边缘区CD44/PKC-α/VEGF/TGF-β1/HIF-1α信号通路被激活;3)在PEMFs干预1和2周时CD44基因缺失上调心肌梗死边缘区MMP-2表达水平。
在实验4和实验5中,我们发现,CD44基因敲除体内基质胶塞血管生成和体外小鼠主动脉环出芽。
结论:
CD44在PEMFs促进小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及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作用可能与PEMFs激活CD44/AKT/VEGF,CD44/PKC-α/VEGF/TGF-β1/HIF-1α和CD44/MMP-2等有细胞保护作用和促血管生成作用的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