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铝合金
半连续铸造
熔体强剪切
组合外场
铸态组织
宏观偏析
摘要:
高质量铝合金是满足各行业新装备需要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材料之一。半连续铸造是变形铝合金铸锭的主要生产方法。在半连续铸造过程中实现对合金凝固过程的控制是获得细晶、均质高质量铸锭的关键。但是,半连续铸造铸锭在结晶器壁和二次冷却水的作用下由外向内凝固,具有液穴较深,冷却速率从边部到中心逐渐减小的凝固特点。这决定了在铸锭横截面上组织差异大,存在宏观偏析等缺陷,特别是在制备大尺寸铝合金铸锭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在半连续铸造过程中施加外场有望控制和减少这些铸造缺陷。因此,研究外场在半连续铸造过程中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熔体强剪切和电磁场组合作用下轻合金的凝固行为及机理”和“半连续铸造铝合金宏观偏析的外场调控及其机理研究”中的部分内容。本文基于熔体强剪切和电磁场的技术原理,在半连续铸造过程中,通过在熔池中心施加熔体强剪切和通过布置在结晶器冷却水箱内的感应线圈施加电磁场,发明了一种组合外场作用下的半连续铸造技术。在不同外场条件下,制备了直径300 mm的2024铝合金铸锭。系统研究了铸造速度、熔体强剪切、组合外场对半连续铸造铸锭表面质量、铸态组织、宏观偏析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合铸造过程中固定在熔池内预定位置的热电偶和随着铸锭同速下移的热电偶记录的温度变化曲线对铝合金熔体在不同铸造速度、熔体强剪切和组合外场作用下的凝固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
采用常规半连续铸造技术,在不同铸造速度下铸造了直径300 mm的2024铝合金铸锭,研究了铸锭速度对铸锭组织和宏观偏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铸造速度的增加,铸锭凝固壳和羽毛晶区的厚度减小,等轴晶区的厚度增加,等轴晶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Cu和Mg元素在铸锭中心的负偏析加重。连续在线测温曲线分析表明,随着铸造速度的增加,熔体温度下降至液相线温度时的冷却速率增加。这促进了铝合金熔体的形核,有利于减小晶粒尺寸。温度场测量结果还显示,提高铸造速度使得液穴深度增加,糊状区变宽,导致凝固收缩的强度和体积增加,从而加重铸锭负偏析。铸锭组织观察表明,随着铸造速度增加,心部贫溶质浮游晶的体积分数增加,这也是铸锭中心负偏析加重的重要原因。
与常规半连续铸造铸锭相比,施加熔体强剪切后表面冷隔减弱,凝固壳厚度增加,羽毛晶消失,晶粒尺寸减小,Cu和Mg元素的中心负偏析减弱,液穴变浅。随着熔体强剪切装置在熔池内置入位置的下移和转子转速的增加,晶粒细化效果增加,熔池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液穴深度进一步减小,凝固界面变得更加平缓。对于不含晶粒细化剂的2024铝合金,铸造速度50 mm/min,在石墨环下沿所在水平面之上60 mm处施加转子转速为6000 rpm的熔体强剪切时,获得了心部晶粒比边部晶粒更细小的铸锭。在石墨环下沿所在水平面之上20 mm处施加转子转速为6000 rpm的熔体强剪切时,晶粒尺寸更为细小,铸锭整个截面上的晶粒尺寸均小于300μm。测温结果表明当熔体强剪切装置的置入位置比较靠上,转子转速较高,或置入位置比较靠下,转子转速较低时,熔体强剪切装置从底部吸入的熔体为液相,此时熔体强剪切主要通过强制对流提高合金熔体下降至液相线温度时的冷却速率和促进凝固界面附近区域的枝晶增殖来影响铸态组织。当熔体强剪切装置的置入位置比较靠下且转子转速较高时,其吸入的熔体中含有一定数量固相,除强制对流对铸态组织的细化作用外,还能够将熔体中的固相颗粒破碎为尺寸更小的颗粒,促进异质形核。
施加熔体强剪切与电磁场组合外场可以获得表面质量好,晶粒细小且成分偏析较弱的直径300 mm的2024铝合金铸锭。对于不含Al-5Ti-B晶粒细化剂铸锭,铸造速度50 mm/min时,施加组合外场后铸锭中心的平均晶粒尺寸和截面上等轴晶的晶粒尺寸差分别由常规DC半连续铸造时的1049μm和584 μm减小到230 μm和64 μm,Cu和Mg元素在铸锭中心的AC值也分别由常规DC半连续铸造时的-0.081和-0.075变为-0.049和0.004。对于添加质量分数0.1%的Al-5Ti-B细化剂铸锭,铸造速度65 mm/min时,施加组合外场后铸锭中心的平均晶粒尺寸和截面上等轴晶的晶粒尺寸差分别由常规DC半连续铸造时的258 μm和131 μm减小到121 μm和28 μm,Cu和Mg元素在铸锭中心的ΔC值也分别由常规DC半连续铸造时的-0.09和-0.08变为-0.06和-0.02。
在DC半连续铸造过程中施加组合外场可以容许更高的铸造速度。对于不含Al-5Ti-B晶粒细化剂铸锭,组合外场作用下,当铸造速度在50~115mm/min范围内时,从铸锭边部到中心,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当铸造速度在组合外场作用下增加至125mm/min时,从铸锭边部到中心,晶粒尺寸先减小然后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