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脉冲电磁场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机制
摘要:
第一章 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生物学效应的系统评价
目的:
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文献报道较多,但系统评估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生物学效应的文献较少。因此,本部分将通过对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探索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优化参数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材料和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的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研究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文献,提取数据并使用SYRCL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ARRIVE指南评估其方法质量及报告质量。
结果:
(1)纳入啮齿类动物中骨质疏松研究24篇,其中23篇研究显示了 PEMF对骨质疏松的积极作用,仅有一项研究未能证明PEMF的抗骨质疏松的作用。纳入成骨生成相关的体外细胞相关研究20篇,皆显示了 PEMF具有促进成骨细胞生成作用。纳入破骨生成相关的细胞相关研究10篇,皆显示PEMF在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方面的积极作用。(2)文献中报道的PEMF治疗参数异质性较大(频率、强度等),其中啮齿类动物研究中治疗频率主要集中在15Hz(10篇)、8Hz(2篇)、50Hz(2篇)和7.5Hz(2篇),强度范围主要集中在0.1mT-2mT及3.8mT-4mT之间。在成骨生成相关细胞研究中,频率主要集中在15Hz(7篇)、50Hz(6篇)和75Hz(5篇),普遍使用强度集中在0.1mT-2mT及2mT-1T之间。在破骨生成相关细胞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频率为15Hz(4篇)、8Hz(2篇)、50Hz(2篇)和75Hz(1篇),使用的强度范围在0.1mT-1mT之间。(3)纳入的啮齿类动物研究方法学质量尚可,20篇研究的总分处于5-7分之间,报告质量平均分为16.8。但由于研究之间报告的方法和数据存在较大异质性,无法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故仅做系统评价。
结论:
在不考虑PEMF参数异质性的情况下,PEMF在体外具有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的作用,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可改善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量丢失。但PEMF干预方案异质性较大,还需要设计、探究标准的以及优化的PEMF治疗参数,以便能更好的探究其生物学效应及潜在的治疗机制。
第二章 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优化参数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目的:
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文献较多,但PEMF存在频率、场强等“窗口”效应,不同频率、场强的PEMF,其生物学效应不同。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参数或者标准。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究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优化参数及其生物学效应。
材料和方法:
(1)根据系统评价结果及结合本课题组前期数学预测模型、计算机数学模型仿真已预测的数据,筛选出PEMF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在的优化的干预参数组合。
(2)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上述PEMF优化参数对成骨细胞生成、破骨细胞生成的生物学效应。具体方法为:提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经流式细胞术及茜素红染色鉴定后将第三代BMSC分为成骨诱导组、成骨诱导+PEMF(50Hz,1.6mT)组、成骨诱导+PEMF(75Hz,1.6mT)组及成骨诱导+PEMF(15Hz,2mT)组共四个组。诱导7天后进行ALP染色、活性分析及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的表达检测。诱导14天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分析以评价细胞成骨矿化能力。破骨前体细胞RAW264.7通过RANKL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的过程中给予PEMF干预,分为 RANKL 组、RANKL+PEMF(50Hz,1.6mT)组、RANKL+PEMF(75Hz,1.6mT)组及RANKL+PEMF(15Hz,0.5mT)组共4组。诱导7天后进行TRAP染色、TRAP定量分析及破骨相关基因(CTSK、NFATc1、TRAP)的表达检测。
(3)通过体内实验验证筛选出的PEMF优化参数治疗骨质疏松小鼠,观察其生物学效应。将三月龄雌性C57小鼠去除卵巢建立OVX模型后给予不同参数PEMF干预。小鼠分为假手术Control组、OVX组、OVX+PEMF(8Hz,1.6mT)组、OVX+PEMF(50Hz,1.6mT)组及 OVX+PEMF(75Hz,1.6mT)组共 5个组,干预一个月后进行股骨micro-CT扫描、病理切片和染色、骨转化标记(CTX、P1NP)的检测及胫骨干骺端成骨和破骨相关标记物(ALP、OPN、RUNX2、CTSK、NFATc1、TRAP)的检测。
结果:
(1)体外作用于BMSC的潜在优化的干预参数组合为:PEMF(50Hz,1.6mT)、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