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电路理论
网络优化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摘要: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使得大量生态用地流失,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和发展生态廊道,完善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网络体系,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构建生态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基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大面积城市扩张打破了原有的栖息地,降低了生态网络的连通性。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其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网络,因此,研究长三角示范区的生态网络格局极其重要。
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区、山区、城市群和市级尺度,针对示范区的研究比较少。同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年份,针对长时间序列动态特征的量化也比较少。此外,示范区具有明确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但针对规划方案的生态网络优化策略还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网络构建-时空动态量化-网络优化策略”的研究思路,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和电路理论,选取长三角示范区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构建示范区2000-2020年的生态网络,进而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夹点及障碍点等方面综合分析生态网络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对示范区生态网络进行优化,以已有规划政策为参考,提出示范区生态网络的优化建议。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2020年示范区生态源地面积为530.63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区域;生态源地中,水体(50.86%)和耕地(41.71%)的面积占比较大;2000-2020年示范区生态源地面积下降了992.15 km2,生态源地不同地类面积减少最多的是耕地,下降了927.19 km2,其次是湿地和林地;三区县尺度上,吴江区生态源地面积下降最大,下降了5117.21 km2,嘉善次之(259.36 km2)、青浦最少(179.93 km2)。
(2)2020年阻力面平均值呈现青浦区最大(227.06)、吴江区次之(212.03)、嘉善县(210.42)最小的特点,但过去20年吴江区的阻力面平均值增长最多,从128.9增加到212.03;2000-2020年示范区阻力面平均值呈现增长趋势,从187.14增长到215.86,主要位于示范区北部、南部和东北部的不透水表面区域。
(3)2020年示范区生态廊道呈现网状交错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区域,东部和南部区域分布较少;三区县尺度上,吴江区的生态廊道数目最多(56条),嘉善县次之(27条)、青浦区(14条)最少;2020年示范区的生态廊道平均长度是5193.03 m,其中吴江区最长(6272.19 m)、青浦区最短(2179.19 m);2000-2020年示范区生态廊道数量增加了91条,平均长度增长了44839.91 m,主要集中在示范区中西部区域;三区县尺度上,吴江区生态廊道数量增加最多,增加了51条,其次是嘉善县(26条),青浦区最少(10条)。
(4)2020示范区生态夹点共有27个,面积27287.01 m2,分布较为分散,生态夹点主要由耕地构成(75.68%),其次是水体(10.81%)和湿地(8.11%);2000-2020年示范区生态夹点增加23个,面积增加15669.56 m2;障碍点个数减少6个,而面积增加2567.83 m2;三区县尺度上,吴江区生态夹点个数增加最多,从2个增加到21个,而嘉善县的生态夹点面积增加最多,为2401.03 m2。
(5)通过增加四块垫脚石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发现优化后生态廊道面积增加了1.89 km2,占整个生态廊道面积1.27%;最大累积电流值增加了0.1,电流值上升表明景观连通性改善;增加生态廊道进行优化,发现优化后的α、β及γ指数分别上升了0.35、0.68、0.23,优化后的网络丰富程度和连通性显著上升,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垫脚石和生态廊道可以对示范区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区规划建议,提出示范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主要是在示范区添加一个林地生态绿心和一个湖泊生态绿心,其中在吴江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青浦区的北部添加生态核心,并调整嘉善县的南部生态核心。
研究结果可以为长三角及其它相似区域的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提供方法参考,且为跨省级行政边界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及生态分区治理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