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路理论模型
热带雨林
生态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
生态安全格局
摘要:
城市现代、经济全球化,使得传统的自然景观日益发生巨变,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面积无序扩张,导致原本的水源林和风景林被橡胶林取代,复杂的雨林生态系统变为简单的人工林系统,这引起了水土流失、地区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等生态问题。而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例,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识别生态源,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阻力面,并利用电路理论,通过计算“电流”或“阻力”来模拟复杂景观中的生态过程,以此来确定生态廊道和关键的生态节点,加强西双版纳生态体系网络建设,探索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新模式。
(1)本文依据西双版纳的生态本底特征,选择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三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部边缘地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域在勐海、景洪和勐腊的占比分别为:19.35%、46.15%、34.32%;整体来看景洪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极重要类型为主,并呈南北对称式分布;勐海县以一般重要和较重要为主,极重要区域占比相对较小;勐腊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较重要区集中于该县南部,北部以一般重要为主。
(2)基于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的生态敏感性计算,将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分为低、中、高三类。其中,版纳州水土流失高敏感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石漠化高敏感区分布于版纳州东南部勐腊县境内。整体来看,生态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和景洪市中西部地区,总面积1576.67km2,占研究区面积的8.26%。具体来看,高度敏感区在勐海、景洪、勐腊的占比分别为43.53%、39.40%和17.06%;相较而言,勐腊县的生态敏感性以低度和中度敏感为主,敏感性等级较低。
(3)根据重要性评价结果共提取出23个重要生态源地,结合自然保护区修正后共识别出生态源地31处,总面积为4673.4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75%,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和勐腊县境内。最终共提取出生态廊道73条,廊道总长度为1151.92675km,平均长度为15.77982km,其中,关键廊道有65条,总长度为872.9545km,平均长度为13430.07米,潜在廊道有8条,总长度为278.97225km,平均长度为34.87153km。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关键廊道与潜在廊道重叠交叉的现象,重合交叉地带意味着物种的迁徙阻碍程度较低。
(4)计算结果共识别出生态夹点37个,总面积为3.08km2,其中最大夹点面积为0.98 km2,最小夹点面积为900m2。从空间分布来看,夹点分布不均匀,夹点密集区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带景洪市与勐腊县境内,勐海县仅分布6个。最终识别出障碍区99处,总面积为542.94km2,最大障碍点面积为32.47km2最小障碍区面积为0.8109km2,平均面积为5.48km2。在空间分布上,障碍点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南及东南部,北部有少许零散分布,西北及东北地带基本无分布。
(5)生态源整体分布零散,在西北和东南地区较为密集,生态廊道沿着高山分布,生态源和生态廊道均以林地为主。基于电路理论,本研究解决了MCR模型在识别廊道真实宽度方面的局限性,即其忽视了生物游走的随机性的缺陷,确定了生态廊道的空间范围以及生态节点和生态障碍点的具体位置,为解决西双版纳“雨林断带”等生态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