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电路理论
景观连通性
长春市城区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生态网络是提升城市生态价值、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以长春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10.8和Fragstats4.2等软件平台定量分析研究长春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趋势;接着,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综合景观要素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提取研究区的重要生态源;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通过电路理论提取研究区的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进行重要性等级划分,初步构建出长春市城区的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增源地、补充规划走廊、建设关键节点、修复断裂点的修复策略,最后,通过核密度分析和网络分析法对优化前后生态网络的功能与结构进行评价。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2000-2020年,区域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趋势变化最为显著,城市的生态用地呈现出萎缩趋势。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形状指数上升,景观元素类型及边缘形状区域复杂化,蔓延度指数下降,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生态斑块边缘形状复杂化、空间上呈分散状态分布,景观类型多样性增加而连接度降低,反映了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2)识别生态源27处,斑块总面积为492.92km2。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呈东北-西南向走势。核心源地集中分布在大黑山脉带,西部缺少生态源。综合阻力值呈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态势。
(3)提取生态走廊共70条,总长度1449.09km,其中重要走廊25条,呈网状分布在九台区和二道区,连通性较高,一般走廊则分布在南关区、双阳区等生态阻力较高的地区,廊道较长,容易发生断裂。生态节点包括生态夹点114个,区域总面积为7.49km2,大部分分布在九台区的林地和水域中;生态障碍点62个,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耕地和生态用地与城镇的交界处。
(4)在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基础上,新增56处生态源地、补充188条规划走廊对长春市城区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同时提取生态断裂点193个,物种迁移危险系数较高。
(5)对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进行核密度分析。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核心源地位于高密度区域并与周边生境斑块保持良好连通,生态走廊的发展动向为沿大黑山脉带以西向地势较平坦地区延伸。对比优化前后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发现α、β、γ指数分别由优化前的0.9、2.59、0.93提高到1.09、3.11、1.06,说明优化后的城市生态网络连通性得到有效改善,网络结构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