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跨频段滤波器芯片
集成无源器件
模式混合结构
非互易环形器
多功能电路
摘要:
移动通信系统为追求密集用户覆盖以及高速率的信号传输,正不断利用新的频率资源来获取更大的通信带宽,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硬件基础,射频前端电路需要包含更多的通道,承担更多的功能,满足不同制式需求,射频电路的发展将继续以扩展单位面积内功能数为目标。本文从两个角度开展科学研究:缩减电路尺寸、实现更多功能。创新了同时覆盖不同波段的跨频段电路与芯片以及基于非互易元件的多功能电路设计方法,制作了多个实物,将传统上由于电磁特性差异大而采用两个器件实现的频段和功能在一个器件中集成,解决了传统双频滤波器存在的频率比小,多功能器件实现方法单一等问题,为尺寸敏感的多模移动终端、微小基站以及卫星终端提供全新的电路芯片设计方法。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单一电磁波频率特性局限,难以跨频段覆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槽线和基片集成波导结构的模式混合结构,实现横电波(Transverse Electric,TE)和准横电磁波(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TEM)两种电磁信号在同一介质结构中同时传输。创新了滤波功能更好的模式混合滤波器,分析了槽线枝节与馈电枝节能产生低频谐振的条件,建立了低频电路模型。创新了对槽线的结构复用方法,利用槽线调控了基片集成波导中的电磁场分布,建立了高频耦合拓扑。实现了一款频段覆盖 15.5 GHz~17.4 GHz 和 33.1 GHz~35.1 GHz 的跨 Ku和Ka波段的滤波器,是新颖的带通型模式混合滤波器。
(2)针对板级滤波器尺寸仍然较大、移动终端设备急需芯片级滤波器的问题,实现集总与分布参数两种电路单片集成,使其分别承载低频与高频。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线的高低频隔离方法,并联的高低频电路共用耦合线又互不影响能独立设计,设计了一系列基础的滤波器结构用于验证该方法的普适性。在基础结构上增加引入传输零点的阶梯阻抗枝节等,基于奇偶模电路分析和调控了电路响应。利用集成无源器件(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IPD)工艺实现了一款覆盖4.81 GHz和28.29 GHz,频率比达5.88,通带间包含3个传输零点,带外抑制优于14.36 dB的跨频段滤波器芯片。
(3)针对高低频并联造成的电路冗余问题,为进一步缩减芯片尺寸,研究了一种具有紧凑版图的谐振器结构,完成了基于该谐振器的滤波器综合设计。实现了一款最小插损为2.0 dB的IPD滤波器芯片。分析了桥T谐振结构的高低频响应特性,提出了基于桥T结构的跨频段滤波器设计理论,使一个电路能在高低频等效为集总和分布两种不同类型的电路。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给出了高低频滤波特性能同时被满足的参数计算方法。打破了传统上桥T结构只被用于低频设计的局限性。实现了一款使用了 4个桥T结构,频率比达7.31,尺寸仅1.90×1.52 mm2的IPD跨频段滤波器芯片。
(4)针对射频前端电路器件类型多、功能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互易环形器网络的多功能电路设计方法,理论分析得到了理想环形器在端接不同负载情况下端口间的信号传递关系,构建了包含正向和反向两个非互易通路的双环形器网络,理论上实现了跨频段双频信号在两条路径中的独立传输,实测了一款工作在3.44 GHz和3.21 GHz的非互易单端双频滤波器。设计了可根据输入端口的不同被用作吸收型平衡滤波器以及功分器的四环形器多功能电路,具有功能多、扩展性强等优点,为多功能电路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该设计用作平衡滤波器时其共模抑制优于16.74 dB,滤波带宽覆盖2.80 GHz~3.66 GHz;用作功分器时最小插损仅1.07 dB,其幅度不平衡度小于 0.15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