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渔业用海
兼容性
蜈支洲岛
管理体系探索
摘要:
在我国海域体系建设中,海洋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海洋在社会发展中所贡献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海洋经济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但在海洋开发过程中,不同海洋产业之间的用海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广泛分布特性及可流动性,其与其他海洋开发产业间的用海矛盾尤为突出,对于海洋经济统筹布局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用海管理,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开发,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日益增长的海洋资源开发需求和生态保护压力的背景下,构建非渔业用海与渔业兼容性评估体系,并实施海域兼容使用制度,已成为国家海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为非渔业用海渔业兼容性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这不仅有助于识别和量化用海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还能够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实现行业间的和谐共存。(1)本文从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海域使用定义、使用权、划分及管理体制。同时,探讨了渔业兼容性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引出渔业兼容性的基本原则为稳定性、可持续性、可扩展性。(2)梳理与非渔业用海渔业兼容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海域兼容划分的可行性,得出其管理方式,主要包括划分分区、兼容性评估和用途管制。(3)以海南蜈支洲岛为例,通过区位、用海策略及不足三方面进行用海兼容模式的分析,为兼容性管理体系探索提供参考。(4)将非渔业用海与渔业兼容性管理体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部分:制度构建、管理实施以及管理体系的完善。在制度构建阶段,重点在于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指导对非渔业用海与渔业兼容性的评估和管理。这包括制定具体的政策指导原则、跨部门协调、实施环境影响评估和实施监测;在管理实施阶段,为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需要从系统功能和目标达成两个维度进行工作。系统功能方面,涉及水域划分、风险评估和协调发展等关键任务,而目标达成则侧重于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监督问责体系、提升教育宣传力度以及保障渔业安全等方面;至于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它要求我们根据实际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调整和更新管理措施。具体来说,这包括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体系的技术支持能力、强化海洋空间规划和建立渔业合作机制,以适应新的挑战和发展需求。这三个阶段相互支撑,构成了非渔业用海与渔业兼容性管理体系的核心架构,为非渔业用海区域的渔业开发活动提供了指导,也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