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理论教学法
运用方式
摘要:
理论教学法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实施影响的基本途径,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法律素养的基本手段,研究《基础》课理论教学法对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课理论教学法是指在《基础》课中运用的,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从而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内部发生矛盾运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理论教学法的运用有其现实和理论依据。高校迅速发展,但学生占有的教育资源并没有与高校发展同步,尤其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中体现为教师、教室资源均有短缺,公共课不得不合班开设,实践环节也鲜有可能,使得理论教学成为《基础》课最为常用的方法。《基础》课理论教学法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追求上进的一代青年群体,自觉主动要求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上的进步,这就为《基础》课理论教学法提供了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顺应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现有水平,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决定了《基础》课教育者要通过理论教学法把理论知识传达给受教育者,引起受教育者思想上的变化,这又为《基础》课理论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论文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为《基础》课理论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即《基础》课理论教学法的概念、原则、特征。首先界定理论教学法的概念,说明其内涵与外延,避免论证过程中的概念模糊性。其次阐述理论教学法的三原则:理论深刻性、逻辑一致性、语言准确性。最后阐述《基础》课理论教学法的两大特征:意识形态特征、实践特征。第二章为《基础》课理论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应当处理的关系,教育的伟大艺术在于善于把握分寸。《基础》课理论教学法应当注意处理生动与严肃、灌输与引导、问题与结论、整体与局部、深入与浅出五对辩证关系,使《基础》课教学张弛有度,使课堂呈现和谐有序、其乐融融、师生互动的场面。第三章是对《基础》课理论教学法在课堂中如何运用这一问题的分析,即如何通过以下六种方式熟练地运用理论教学法,使《基础》课堂充满活力:概念阐释式、问题激发式、比较鉴别式、启发探讨式、形象类比式、实例说明式。概念阐释式即通过对有关概念的解读和分析,讲清楚其内涵和外延。问题激发式即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思维。比较鉴别式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突出某方面的特点和本质。启发探讨式即通过知识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象类比式即通过对教学内容形象化的描述,深入显出,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实例说明式即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讲道理,活化教材内容。第四章是对《基础》课理论教学法受众接受性的分析。《基础》课理论教学法的受众是《基础》课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是《基础》课的接受者和受动者。长久以来,一些《基础》课教师坚持“灌输”观点,使得理论教学法收效甚微。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有必要研究受众的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知识结构因素和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基础》课理论教学法的运用,研究他们是如何进行选择和接受教育的。第五章主要论述《基础》课理论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问题,主要探讨《基础》课理论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的融合、与多媒体教学法的融合、与心理疏导法的融合、与案例教学法的融合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