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大学生
“思修”课
教学效果
提升路径
摘要: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承担起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任务;混合式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其进入思政课堂满足了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教学效果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其现存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和大学生“思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的相关理论。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研究提出并检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效果,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是为大学生“思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和问卷设计。依据第一部分的相关理论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并且设计信效度良好的问卷,以便于对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第三部分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将问卷正式投入使用,采用SPSS和Amos软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就其现状而言,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效果总体较好,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大学生“思修”课的认知程度、情感认同和意行导向。就其影响因素而言,教师和学生两大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教学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在教师因素中,教师的职业信念对其教学效果影响最大,政治立场次之,师生关系影响最小,在学生因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教学效果影响最大,学习兴趣次之,之后为课程评价、对线上课程的评价以及学习态度。此外,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知,目前该模式的“思修”课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线上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且趣味性较低,学生无法更好地将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问题。第四个部分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的提出。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最终教师、学生以及线上课程质量三个方面,提出提高该模式下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其中教师层面包括提升教师职业信念和政治素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层面包括提升学习自主性,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改变学习方式和提升学习兴趣;线上课程质量层面包括增强线上课程的实际性和趣味性,提升线上和线下课程的质量,完善线上和线下课程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