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观
摘要:
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由世界各国民族文化流动而出现的一种现象。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方面主要指通过多元文化间的交流,大学生可以学习、借鉴各种文化的精髓之处,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消极方面主要是指文化多样性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文化多样性视角下,各种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高校校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神信仰,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等方面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各高等院校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普遍开设历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中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起步比较晚,且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产生了一些问题,其实效性比较差。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的实效性,尽可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相关问题阐释。主要论述文化、文化多样性的涵义,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作用,以及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相关问题阐释。主要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视角下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首先,注重管理,发挥高校校方的主导性作用。其次,突出创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引导性作用。再次,善于学习,注重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后,拓宽范围,体现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的整体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