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
启示
摘要:
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等命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再次重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看,“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继承和发展,理论源头都是马克思关于活的灵魂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命题被列宁首次提出,出场语境与马克思提出“活的灵魂”命题时的精神要义相一致。“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一篇社论中与“精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同时出场,在文本中喻指“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喻解是“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活的灵魂”的历史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旧哲学的完成,使“活的灵魂”喻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成为现实,变革的精神实质是以实践的批判精神和思维方式来变革旧哲学的根本、以改变世界为定位来变革旧哲学的功能、以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为使命来变革哲学的主题,赋予“活的灵魂”以“三位一体”和“一体两化”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基因。
马克思关于活的灵魂的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命题的思想源头,蕴含着确立和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及其基本方面的必然逻辑。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时代课题的伟大实践中,不仅提出并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而且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呈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代课题相互作用中,其确立逻辑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一个根本、两个层面、三个支点和四个依据:一个根本就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一脉,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活的灵魂的整体性确保基本方面在继承和发展中守正创新;两个层面就是坚持活的灵魂的一体两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课题相互结合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三个支点就是坚持基本原理的一鼎三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确保基本方面坚守解放人类的使命、实践的思维方式、改变世界的功能相统一;四条依据就是坚持时代课题的一问四解,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大时代的“一问”分为四个向度,从动态实践系统的主体、过程、客体和价值等四个维度共同解答:坚定维护和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以“人民主体”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科学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改革开放”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坚守和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立足点以“独立自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持续坚持和创新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与时俱进”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的四个基本方面具有统一的内在逻辑:“人民主体”是根本目的、“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独立自主”是根本保障、“与时俱进”是根本原则,四者在整体中呈现出辩证统一的科学内涵和四维一体的具体运用,呈现出固本培元的根本性、凝心聚魂的引导性、破立并举的时代性、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等时代特征。其理论价值是多层次的: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整体性,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内涵,利于把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利于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铸魂育人的学理意蕴;其实践启示是多向度的:一是既要立足最大实际把握基本国情,也要聚焦最大威胁认清执政环境,坚持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二是既要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要着眼新发展阶段深刻复杂的变化,坚持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三是既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也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坚持和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四是既要发扬革命精神,也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稳步推进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