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沙汀
思想改造
土地改革
现实主义
毛泽东思想
鲁迅
摘要:
本文选取沙汀十七年中的起始阶段——1950-1952年,探究作为国统区作家沙汀如何适应新中国的政治与文学,结合沙汀此时所参与的思想改造运动,分析沙汀在这三年间的自我批评材料,同时对三篇小说(《归来》、《控诉》和《母亲》)进行文本细读,勾勒沙汀三年间的“现实主义”的脉络。本文力图以双线并行的结构展开论述,一方面回到沙汀的外部改造实践历程,另一方面则厘清沙汀文本内部的“现实主义”——从与“社会剖析派”密切相关的“左翼现实主义”到建国后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变化和变化之难,探究沙汀在这三年中的思想改造及其改造的限度。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包含对研究界对沙汀“过渡”难题的研究成果、本文问题意识和章节内容。
第一章通过沙汀在建国初的自我批评和创作实践,展现沙汀的“身份焦虑”和“创作焦虑”。首先是对比沙汀建国前后的创作和思想,沙汀在建国后创作的小说并没有超出30年代“左翼现实主义”的“讽刺”技巧,直到1950年初四川解放,进城之后的沙汀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和学习活动,在双重焦虑之下,配合“土改和抗美援朝”,沙汀创作了小说《到朝鲜前线去》,然而对农村的隔膜和想象使得小说不尽如人意,这一失败背后的难题是:沙汀能否根据“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描写新社会?或者说,国统区的左翼作家能否像解放区的作家如鱼得水般描写新中国的农村?而这也促使沙汀去“下乡”参与土改实践。
第二章重点分析沙汀的两次土改经历对思想和创作两方面的影响。沙汀主动配合四川土改的进程参与了两次土改,第一次是于1951年3月到重庆巴县参与土改,并写作小说《控诉》和散文《我参加了土改工作》,小说将重点放在建国前的国统区,并重新运用讽刺的手法。散文则通过呈现农民的“道德观”以表示沙汀对阶级话语重塑功能的理解。笔者首先锚定第二次土改时间为1951年7月。作为工作者和被改造者,沙汀写作了《在石板滩——一九五二年在四川华阳县石板滩参加土改日记片段》,在情感的维度上洞察到了“教育农民”和“打通思想”的重要性。两次土改之行,沙汀接触到了具体的、鲜活的人和事,也不断调整和深化他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
第三章则是以沙汀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以及对“鲁迅通信”事件的回顾和重述为中心,意欲分析毛泽东思想对建国后沙汀的影响,特别是如何落实到沙汀自30年代以来所形成并发展的“讽刺的现实主义”。沙汀重读《讲话》和学习《实践论》。学习毛理论,也直接影响到了沙汀对于鲁迅的重述。沙汀在重述与鲁迅的通信事件出现了众多细节的矛盾和断裂,将毛泽东文学思想与鲁迅文学进行纵深的勾连,是试图呈现出新和旧“现实主义”内在的张力。本文在最后对小说《母亲》展开历史和文学分析。在一系列反思之后,为了回答“何为新”的问题,沙汀构建出了“陶大娘”这一角色,“陶大娘”同时包含着新旧人物的质素,这正是沙汀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新人”,然而沙汀所塑造的人物并不契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要求,预示了沙汀在解放后书写现实主义的“难题”。
结语部分对沙汀1950—1952年的创作与实践做出整体的评析,指出沙汀在此期间的改造还是“未完成的实践”,一方面是“暴露与讽刺”的“左翼现实主义”早已成为沙汀“内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沙汀也在不断主动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体制,两者的纠缠和浮沉也直接影响到了沙汀在“十七年”期间的写作难题。借由沙汀的改造、学习和创作,试图突破政治和文学的二元对立,管窥建国后国统区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思想动态和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