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社会动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摘要:
社会动员是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等一定的动员主体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组织和动员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社会动员分为传统型社会动员和现代型社会动员两种动员模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参与性、过程的反复性和一定的秩序性等一般性特点。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毛泽东就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1956—1966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是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和《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中所提出的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和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这十年间社会动员的根本目标。在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指导下,这十年间的社会动员实践主要采取了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形式,在这其中,具体运用了思想动员、组织动员和典型引导等方式,使之呈现出动员范围和规模大、动员频率和强度高和动员效果过激等特点,既达到了良好的社会动员成效,但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左”倾错误。究其原因,1956—1966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主要在客观上受历史惯性和现实国情的影响,在主观上受毛泽东个人因素,包括毛泽东的人民观、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和反修防修的考虑以及毛泽东的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1956—1966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中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在吸取实践教训的基础上总结1956—1966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得出现实启示,即建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确立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动员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社会动员方式和探索社会动员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等,对于今天我们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