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价值形式
市场理论
日本马克思主义
货币
摘要:
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流通领域的膨胀化现象引起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关注,宇野学派提出了“流通统摄生产”这一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宇野弘藏不赞同传统理论对《资本论》的把握。按照经典理解,《资本论》主要负责解释19世纪的典型资本主义(以英国为原型),但这就意味着要理解20世纪以后直至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就必须超越《资本论》的解释,引入新的条件和新的问题意识。宇野弘藏认为,这种做法将《资本论》理解为了历史著作,因而历史的新发展就诉求对其内容的修正,是对《资本论》的误读,应将《资本论》理解为能够把握资本主义一般性原理的著作,这需要重新审查《资本论》的体系结构,以应对资本主义特殊历史阶段的特征。宇野弘藏摒弃了仅从生产出发去理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路线,重视《资本论》从“商品”关系出发的叙述方法,将“原理”纯化为一个“流通—生产—分配”的三明治结构。这个结构表达了如下观点: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规定(雇佣关系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剥削)并不能直接呈现自身,而是有必要统筹在流通的形式规定中才得到实现。我们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流通统摄生产”的资本主义原理论路径。“流通统摄生产”的路径展开了一种对资本主义发生及其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方式:从流通领域所诞生的“商人”资本,通过贸易关系从外部瓦解传统共同体的生产方式,并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持续地塑造着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统治特征--以“货币”为表征的价值形式所带来的抽象和系统性统治。这条路径更重视流通领域所塑造的社会权力的作用,批判视角落实在流通权力所带来的系统性统治的结构上。对这一路径的强调,会展开一个重要问题意识:商品的价值形式不宜简单地被视为“投入劳动=价值实体”的附属物,价值的“形式规定”相对于“实体规定”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两者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成熟而彼此收敛,但这种收敛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中,而不是某一方决定另一方(即实体决定形式)的单向关系。宇野弘藏之后,山口重克、小幡道昭、清水真志等学者提出“社会价值”“他者迂回性”的价格规定机制理论以及“形式的同质性”“蓄水池”型的市场观观点,认为价值形式不再仅仅是“投入劳动=实体规定”的外部附庸,而是商品价值必要和特定的表现形式,并改变了“生产领域中投入劳动量决定商品价格的重心、市场领域中供需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二重价格理论,用内在性的形式规定为市场中价格具有的自稳定机制提供支持。“形式的同质性”和“蓄水池”型市场观的提出,为我们思考市场对生产领域而言所具备的独特作用提供了条件。总的来看,这些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重塑了对市场机制的理解,体现出日本学者面对全球资本主义金融化持续发展现状的思考,具有启发意义,但其偏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立场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