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文化攸关大国兴衰。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特质与集体人格的具体体现。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将其推向纵深。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沃壤滋养马克思主义,是以中华文化的复兴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鉴于此,从学理上系统而深入研究“第二个结合”,意义重大。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研究以新时代“第二个结合”为核心主题,总体上遵循“‘第二个结合’从哪里来”和“‘第二个结合’走向何方”的思路,围绕基本问题一历史脉络一动因考察一实现条件一现实审视一路径探讨的框架展开系统性研究。
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的基本问题涵盖了其概念界定、内涵解析、思想资源等方面,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是进一步探究二者结合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探讨构成“第二个结合”概念主体词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概念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术区分,有助于交代清楚研究的核心主题并标定基本理论坐标。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理论来源丰富,承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传承理念、植根于中华文明文化交流互鉴传统、集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吸纳了西方学者文化理论的合理部分。
“第二个结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理论形态始终处于历史具体性的生成状态,围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通过各种创新理论成果呈现出来,逐渐形成了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的思想主张和清晰样态,体现了历史性、现实性、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个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显与生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守持与遭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承递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熔铸与升华,其发展轨迹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需要从历史纵深维度把握其生成脉络与内在规律。
新时代坚持和推进“第二个结合”有多重动因。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并枝繁叶茂的必然需要,又是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新时代文化更好发展,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坚持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具备充分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价值共契与目标同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文化使命的积极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例证经验共同推进新时代“第二个结合”。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守正创新精神,持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概括地讲,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优质文化生产创作以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中推进“第二个结合”,具体体现在理论指导、方针政策、战略策略和实践行动等各个层面。“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取得了显著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丰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愈益巩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客观而言,当前“第二个结合”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西方文化霸权带来了文化安全隐忧、多元文化思潮并存导致的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实践主体的思想认知水平与参与能动性亟待增强、传统宣传叙事方式与数字时代传播规律尚未完全适应、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政策供给服务和资金保障支持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面对问题和挑战,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理论依据、以不断完善与创新的“第二个结合”相关政策为核心政策依据、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鲜活实践依据,构建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的有效路径。详细而论,从结合原则、实践主体、呈现方法、结合时机、外部保障、国际视野六个方面出发,试图为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是论文研究的归宿与目标。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保证方向不偏;第二,锻造多元主体,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引领作用、激发人民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理论工作者政治意识和担当;第三,通过承继民族语言符号、重组文化基因谱系、融通精神思想内核,分别实现二者在话语、内容、价值方面相贯通,创新结合呈现方式;第四,把握有利结合时机,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挖掘“第二个结合”素材,从社会风险危机事件中培育“第二个结合”先机,在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捕捉“第二个结合”契机;第五,强化外部支持保障,坚持全媒体宣传,提升主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