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第三方医疗机构
运营管理
指标体系
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研究以第三方医疗机构--重庆市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例,对重庆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服务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针对机构的运营服务情况构建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体系对其运营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运营管理的内外环境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推动第三方医疗市场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指标体系构建:结合指标设计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的原则,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评价体系,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建立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运营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现场调查:在指标体系基础上,收集重庆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运行数据,同时设计“重庆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患者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深入访谈:对重庆市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工作人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监管机构人员按照访谈提纲进行访谈。结果:建立了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运营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共计27个,其中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通过分析,重庆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政策推进比较稳健,且对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的接受程度逐步加强,从2017的日均诊断量142例增加到2019年的日均323例。但是从人力配置上,当前重庆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最缺乏的是放射医师和超声医师,而护士和超声助理相对容易达标。从设备配置上分析,重庆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备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且朝更加先进的设备靠拢,如PET-CT等设备的出现,表现出了超越三甲综合性医院的潜力,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朝高端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向前进,也说明了投资方在设备方面的投入的决心。在政策支持上,先后优化审批流程、实施结果互认、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给第三方机构留有空间。在社会支持方面,给与了绿色通道、消毒灭菌、医废处理、信息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在医疗质量保证方面,人员资质、设备管理、环境管理、警示管理、防护管理、辐射管理、计量检测管理、业务能力等方面均能满足基本要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重庆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目前均具备较为完善的医学影像系统(PACS),均可以实现影像数据电子化采集、传输、存储、查询、诊断、报告、综合信息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医生能更快更稳定的传输影像数据并进行诊断。在健康服务方面,各机构的营业数据,反映了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在客户拍片、远程阅片、医学诊断、托管医院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均在与日俱增。重庆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开始凸显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庆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组织服务能力有提升但仍存不足,如对人才引进的倾斜、对大型设备配置数量的倾斜、对多点执业政策的梳理等,都存在薄弱环节。在区域性的信息互通方面未将多家机构串联,导致患者诊断结果不能共享。另外,在社会效益方面: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影像诊断的达标率只有64.95%;“机构-客户之间信息沟通途径这几个指标”的目标值只有79.58%;“投资方认可机构的运作模式只有64.75%的评分,政府认可机构的作用为75.82%的认可等,体现了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组织服务能力不足、医患互应性较差,社会效益后劲乏力等问题。结论:本文通过建立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运营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重庆市实体机构的现状进行效果分析发现在结构维度有着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薄弱点,针对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组织服务能力不足,建议政府创造条件,给与政策支持等提升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服务水平,包括: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服务领域、创新培训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健康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规范流程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等。针对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患互应性较差,建议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下人才供给机制,二是完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品牌,三是加强集团化与连锁化保障体系建设。针对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社会效益后劲乏力,一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大数据等资源完善第三方机构的合理建设,二是利用企业管理灵活机制探寻患者就医需求空间,三是推进分级诊疗提升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的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