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人脑氧摄取分数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后壁厚度自动测量
医学影像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习惯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生活饮食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作息习惯的不规律性及随意性等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VD)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带来的高致残和高致死风险,已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形成严重威胁,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突发性和隐蔽性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工具,医学影像的高精度可以帮助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医学影像相关技术,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效率,通过准确的诊断和有效治疗,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率为目的,主要基于心血管疾病左心室肥厚的医学影像和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医学影像两个影像数据层面,研究了心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的相关技术。在脑血管核磁共振影像数据层面,研究了基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数据的人脑氧摄取分数测量方法;在心血管超声心动图影像数据层面,研究了左心室后壁区域定位及左心室肥厚自动测量及辅助诊断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考虑到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可以实现运用核磁共振图像测得人脑氧摄取分数(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OEF),本文研究了基于梯度自旋回波(GEESE)序列的OEF两室模型。在基于GE公司的3.0T磁共振系统平台上,实现了能够同时测量T2和T2*信号的GESSE序列。将图像信号处理与生物医学核磁共振理论相结合,利用数学公式量化核磁共振图像的灰度值,并利用GEESE序列提取出受到磁化偏移影响的核磁共振信号横向弛豫变化系数,根据该变化系数建立了人脑氧摄取分数测量数学模型。(2)在分析了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信号和其信号噪声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将频域分析的理念引入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 MRI)图像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估计的自适应小波阈值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数据去噪方法,对人脑核磁共振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和去噪,并对核磁共振人脑OEF测量的后处理过程进行去噪优化。通过在MATLAB上进行一系列模拟仿真实验,可以验证运用本文方法优化后得到的人脑核磁共振图像去除了更多的噪声信号,测得的人脑OEF值更加接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测量的金标准,提出的算法提高了OEF的测量精度,其有效性得到了验证。(3)针对心脏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区域需要医生基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定位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左心室后壁区域定位模型。该模型由两个卷积层、两个池化层、两个全连接层和一个softmax回归层组成。将从合作医院获得的样本图像进行筛选、裁剪、分类和标记,然后对建立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左心室目标区域定位模型进行训练。为了避免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学习中出现的过拟合问题,又在全连接层加入Dropout层并进行了验证。根据专业影像科医生的判断,本文搭建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左心室区域定位模型有效定位率高,完全满足实际临床需求。(4)考虑到影像科医生需要手动截取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帧,并手工选点测量左心室后壁厚度的繁琐性、主观性,本文研究了基于图像处理的左心室肥厚自动测量及辅助诊断方法。首先研究了产生超声图像噪声的来源,在保留超声心动图心室壁边缘细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非局域均值滤波和开运算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超声心动图进行去噪。随后为了有效提取左心室后壁完整轮廓,研究了一种基于人工先验知识的最大类间方差法阈值分割。完成了目标区域的图像预处理之后,再进行左心室后壁厚度的计算。并根据医学左心室后壁厚度测量规则,对比提取出视频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帧,测得该帧的左心室后壁厚度作为最终输出结果。样本的测试结果得到了影像科医生的认可,且本方法减少了医生人工手动选取左心室舒张末期帧及左心室后壁上下边缘点时产生的主观误差,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对于医生未手工测量患者左心室后壁厚度时,该方法后台自动测量超声心动图,可以有效规避漏筛漏查风险,提升了诊断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