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眶外侧锁孔入路
颈内动脉分叉部
神经显微手术
医学影像学
摘要:
目的分析眶外侧锁孔(LOK)入路治疗不同瘤颈起源的破裂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ICABifAs)的影像及手术要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自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连云港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诊治23例ICABifAs患者,均采用LOK入路开颅夹闭治疗。根据不同瘤颈的起源,将动脉瘤分为A1型、M1型和ICA型,并在CTA三维成像上测量出A1(M1)与ICA的夹角和管径比,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回院门诊复诊,复查头颅CT、CTA或DSA以及基本体格检查。手术预后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来评价。应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2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A1、M1、ICA末端的直径与ICA的夹角及瘤颈的直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用相关性分析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A1型共12例(52.2%),M1型1例(4.3%),ICA型10例(43.5%)。A1的直径及与ICA的夹角均小于M1。A1与ICA夹角和M1与ICA夹角存在正相关,A1与ICA夹角与A1型动脉瘤直径存在负相关。本研究共23例破裂的ICABifAs均成功夹闭。1例患者术侧上睑下垂,出院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GOS 5分);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患者术后对侧肢体偏瘫(上肢肌力Ⅰ级,下肢肌力Ⅱ级),术后6个月随访GOS 3分(对侧上肢力Ⅱ级,下肢肌力Ⅲ级);1例患者术后对侧肢体活动障碍(上肢肌力Ⅲ级,下肢肌力Ⅳ级),术后6个月随访GOS 5分;1例术前Fisher分级Ⅳ级患者术后2个月继发脑积水,术后6个月随访GOS 4分;其余20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结论ICABifAs中A1型最多见,ICA型稍少,M1型最少见;A1与ICA的夹角和M1与ICA的夹角正相关,与A1型动脉瘤直径负相关。经LOK入路治疗破裂的ICABifAs是可行且有效的微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