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易损斑块
多模态医学影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仿真模型
斑块增长
斑块易损性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破裂并继发血栓,导致急性心血管综合征。近年来,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小于65微米)成为评估斑块增长变化和易损性(定义为斑块在不久的将来破裂或发生关键事件的可能性)密切监测的风险因子之一。医学影像血管内超声(IVUS)因分辨率限制(通常为100-200微米)不能准确识别纤维帽厚度小于其分辨率的易损斑块,也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纤维帽厚度,直接影响了斑块的评估和易损性判断。得益于高分辨率(通常为10-15微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准确量化冠脉纤维帽厚度已经成为可能。本文采用10位冠心病患者初访和一年内随访的IVUS、OCT、冠脉造影和相关临床数据,综合IVUS成像深度和OCT高分辨率的优势,生成IVUS和多模态IVUS+OCT(IO)斑块多成分影像分割数据,构造仿真力学模型,比较IVUS和IO斑块形态和应力应变的差别,并以多模态患者数据为基础,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以及机器学习中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预测纤维帽厚度以及斑块易损性变化,预测准确度有显著提高。结果如下:
准确量化斑块形态和纤维帽厚度。运用IVUS和IO数据量化斑块形态和纤维帽厚度,结果显示两种影像获取的最小纤维帽厚度的相对差异范围是-91.2%~69.6%,平均纤维帽厚度的相对差异范围是-44.5%~73.9%。其它常见形态学参数的对比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结果定量显示了用IVUS量化纤维帽厚度可能的误差。多模态IO影像数据可以提高量化斑块形态和纤维帽厚度的准确率。
准确计算斑块应力应变。选取114组包含脂质核的匹配切片(IVUS与IO匹配、初访和随访匹配),构建三维薄片模型,计算斑块应力/应变分布并比较纤维帽处的应力/应变两种数据的差别。结果显示基于IO和IVUS两种不同影像数据模型的最大纤维帽应力相对差异范围是-34.7%~87.4%;最大纤维帽应变的相对差异范围是-25%~12.4%。该初步结果显示了高分辨率影像对斑块应力应变计算的重要性。
提高纤维帽厚度变化预测准确度。采用多模态高分辨率IO影像数据,用纤维帽厚度的变化表征斑块的变化,利用9个形态学和力学风险因子预测纤维帽厚度变化,结果显示使用GLMM方法并用IO数据进行预测,最佳组合预测因子的预测准确度明显高于使用IVUS数据预测的准确度(90.8%vs.74.6%);使用LSSVM方法,基于IO数据的最佳组合预测因子的预测准确度也高于使用IVUS数据预测时的准确度(75.7%vs.69.6%)。
提高斑块易损性变化预测准确度。采用多病人的多模态初访和随访数据定义基于最小纤维帽厚度、平均纤维帽应力和应变的新的斑块易损性指标,进行易损性变化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IO数据预测纤维帽指标、应力指标和应变指标变化,形态学和力学组合预测因子最优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0.3%(AUC=0.88)、85.6%(AUC=0.87)和83.3%(AUC=0.81)。基于应力指标的组合预测因子预测准确度比单一预测因子提高了10%(85.6%vs.75.6%)。用多模态数据预测应力指标的准确度比用IVUS数据做预测提高了16.9%(85.6%vs.68.7%)。
以上结果在监测疾病发展和患者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的创新点有:1)采用IVUS+OCT多模态影像数据准确量化纤维帽厚度和斑块形态。基于多患者多模态的数据提高了精准量化纤维帽厚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以精准多模态影像的斑块形态为基础,构建仿真模型,获取精准可靠的斑块应力应变,并确定了IVUS模型的误差范围;3)利用精准的纤维帽厚度变化作为量化斑块增长的指标,并运用基于多模态影像的力学模型结合形态学和力学风险因子提高预测斑块增长的准确度和可靠性。4)采用多模态影像数据和斑块应力/应变数据,预测斑块易损性变化,并比较了IVUS数据和IO数据在预测易损性准确率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