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岭南中医儿科
古籍研究
学术经验
用药规律
摘要:
目的:本研究对建国前岭南儿科古籍文献及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对其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归纳分析,总结明清至民国各家诊治儿科病的学术经验,初步呈现岭南儿科的学术源流、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为发挥岭南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儿科流派理论精髓和临证经验奠定基础,并为临床诊治小儿疾病及儿童保健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1.文献调研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本研究以《岭南医籍考》为参考,主要通过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及广州各大图书馆的在线搜索,考证存佚,记录见存岭南儿科古籍及其版本来源。2.内容分析法:包括推理法与比较法,将岭南儿科古籍文献及相近历史时期的儿科古籍相互对比,从文献中理论阐释、治法方药及医案中推理研究各个医家的学术经验,探究医家的学术渊源,提取有一定学术特色的岭南儿科名家及古籍。3.理论评述法:综合运用归类分析、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医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等关于理论凝练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建国前历代岭南儿科名家学术经验进行凝练对比。4.数据挖掘法:整理收集近代岭南儿科医案,规范数据后,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对总药物进行中药频数统计、四气五味及功效归经统计等功能分析。分别对小儿常见病发热、泄泻、疳积、麻疹进行频数统计。结果:1.文献查找结果:以《岭南医籍考》收集的577本古籍文献为范围,查找可得建国前岭南现存儿科专著11本,痘疹专著7本,综合类医书(包括妇儿专著)涉及儿科内容有7本,儿科学讲义有3本,共计28本。2.以文献查找所得28本岭南儿科古籍文献为范围,结合近代岭南医家的医案及经验集,通过内容分析,纳入研究岭南医家共有13位,其中明清医家有9位,民国医家有4位,梳理总结各位医家的学术经验。3.共搜集近代岭南儿科医案方药共100首,对其药物频数、性味归经进行分析,并对常见病发热、泄泻、疳积、麻疹进行药物频数分析。结果表明:100首方剂中,肺系病证、脾胃系病证为多;医案共使用药物228种,其中使用最多为连翘、赤芍、浙贝母,使用岭南草药27味,花类药14味,性味分析以甘寒药居多,使用的药物中以清热药、利湿药居多;39首发热方剂共使用药物108味,其中使用最多为连翘、赤芍、木通;21首泄泻方剂共使用药物82味,其中使用最多为茯苓、炙甘草、炒白术;8首疳积方剂共使用药物43味,其中使用最多为海螵蛸、鸡内金、瓦楞子;18首麻疹方剂共使用药物60味,其中使用最多为连翘、牛蒡子、金银花。结论:1.岭南儿科起源于晋唐,发展于明清,繁荣于近代。在学术渊源上,明清岭南医家继承于中原儿科理论,主要受钱乙、张景岳、夏禹铸的影响较大。陈复正之后的医家如任赞、余含棻、何守愚、程康圃、黄仲贤等均不同程度地受陈氏学术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儿科用药、惊风论治、指纹诊法、外治法等方面。民国与杨鹤龄、吕楚白、吕安卿及郭梅峰四位医家,在学术渊源上有一脉相承的特点2.对近代岭南儿科医案用药规律的分析得出结论有:重视温病诊疗,治疗多从肺脾胃三脏论治,用药多以甘寒,以清热药、利湿药居多,善用南药花药。3.建国前岭南中医儿科主要学术特点有:重视脾胃,慎用攻伐;因地制宜论治小儿燥火及温病;四诊合参,重视望诊;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简验便廉,重视外治;寓医于食,以食入药。建国前岭南儿科在学术理论、南药的运用、及外治食疗方面均蕴含着巨大的学术宝藏,有待后人进一步开发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