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班幼儿
科学探究
知识建构过程
摘要:
对个体而言,知识的获得不仅是从环境中接收信息并对其进行单向度加工,也是个体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建构知识的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科学学习要重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幼儿基本的探究能力。幼儿切身体验探究过程,建构个体的知识对幼儿科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结果的关注大于对过程的关注,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易在很大程度上被幼儿教师忽略。本研究通过观察4名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构知识的历程,旨在探取幼儿知识建构所经历的阶段,幼儿自身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期望可以引起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知识建构过程的关注,为幼儿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使幼儿教师更加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本研究在重庆市Y幼儿园某大班选择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使用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设计创造的建构主义活动材料——Ramps&Pathways(斜坡&轨道)设置自然状态的科学探究活动情境,接着构建“如何使用材料使球体滚动”的问题支架,引发幼儿思考和反应,让幼儿进行自由操作。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4名幼儿在“斜坡&轨道”科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详细记录。结合收集到的资料,根据材料之间的物理特性进行变量界定,具体分析和讨论幼儿探究过程中关注的变量及建立的关系、幼儿知识建构的轨迹以及影响知识建构过程的因素。研究结论如下:(一)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主要关注斜坡、支撑、物体、连接、目标、路径设计、撞击7个类别的变量及变量间的关系,幼儿关注单一变量有很大相似性,但在随后操作材料中有明显分流,尤其在关注变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能够得出幼儿知识建构水平存在差异;(二)幼儿知识建构的历程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显现相似的路径,即尝试使球体在地面水平轨道滚动——意识到斜坡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线性思维阶段,注意到一个变量及基于该变量而建立的心理关系——思维逐步立体化,意识到几个变量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在此过程中,从单个变量到复杂变量关系的建构中,自阶段一便出现了明显的分流,线性思维逐步过渡到立体思维中,偶现倒退行为,变革性事件引发关键思考,实现知识建构的阶段式跨越;(三)幼儿已有经验、学习品质影响幼儿的探究表现进而影响知识建构。此外,幼儿的知识建构在不断地与同伴合作、模仿和交流互动中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