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程康圃
杨鹤龄
郭梅峰
岭南儿科
学术思想
数据挖掘
摘要:
目的:
根据程康圃、杨鹤龄、郭梅峰三位岭南医家的现存著作,整理并比较他们的主要儿科学术观点,对三位岭南医家的处方用药建立数据库。分别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 软件、SPSS Statistic 25.0 软件、SPSS Modeler 14.1 软件、Cytoscape3.2.1 软件对三位岭南医家的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通过结合三位岭南医家的现存著作及数据挖掘结果,对比程康圃、杨鹤龄、郭梅峰三位岭南医家的学术理论,疾病治法及处方用药规律,比较三位岭南医家儿科学术思想的异同。
方法:
1.分别查阅《儿科秘要》、《岭南儿科双璧》、《梅峰医学》及其他文献资料,了解程康圃、杨鹤龄、郭梅峰的生平、背景、主要学术观点,四诊特点及诊治疾病的相关理论、病因、治法进行总结归纳。
2.通过广州市各大图书馆及网络搜索系统,收集关于程康圃、杨鹤龄、郭梅峰的现存著作及相关文献,包括有《程氏家传儿科秘要》、《岭南儿科双璧》、《梅峰医学》、《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从中筛选并提取三位岭南医家的完整儿科方剂,分别为43方、56方、132方(54方为麻疹方)。将上述处方经双人核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将疾病、中药、炮制方法、中药药用种类、中药功效类别的名称数据规范化,分别建立三位岭南医家处方用药的数据库。利用频数统计方法分别统计三位岭南医家方剂中药使用频率;统计各中药归经、中药药性、中药药味、中药药用种类、中药功效类别的频率。绘制统计图表比较三位岭南医家的处方用药特点。
3.提取三位岭南医家中药处方数据库的处方数据,使用SPSS Modeler 14.1的Apriori模块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统计三位岭南医家处方中高频药物配伍使用情况;对三位岭南医家处方的高频药物使用SPSS Modeler14.1的网络模块进行复杂网络分析,Cytoscape3.2.1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各医家的核心处方用药情况。
4.结合数据挖掘结果及程康圃、杨鹤龄、郭梅峰的现存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学术理论、疾病治法、处方用药方面比较三位岭南医家儿科学术思想。
结果:
通过对比三位岭南医家的学术观点、治法、处方用药特点,发现三位医家在学术思想上均注重顾护儿童脾胃,认为小儿发病机制主要由于外邪侵袭或内伤饮食,小儿疾病的诊治方面均重视“脏腑辨证”的思路。用药方面,程康圃及杨鹤龄均擅长使用引经药、炮制药物、散剂及外治法。杨鹤龄及郭梅峰均擅长使用花类药物及岭南道地药材。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三位岭南医家处方用药与其学术理论观点一致性高,均使用补虚药频率最高,药味以甘味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肺、胃经,程康圃及杨鹤龄用药寒温并用,郭梅峰用药以平性药物为主,善用解表药,鲜用矿物类药;程康圃及杨鹤龄的核心处方用药相近,均含有“陈皮、白术、茯苓”,程康圃高频药物聚类分析配伍中含有异功散,杨鹤龄高频药物聚类分析配伍中含有四君子汤,郭梅峰关联性高的高频药物配伍及核心处方用药与《小儿方》相似。具体疾病方面,如小儿温病、咳嗽、脾系病、惊风、麻疹的学术理论及处方用药三位岭南医家都有各自的认识。小儿温病,杨鹤龄以“湿热”论治,郭梅峰认为“肝胆为发温之源”,“脾胃为成温之蔽”,确立“养阴津”的治法。小儿咳嗽,程康圃以“肺火”论治,杨鹤龄在其基础上认为痰湿相搏为关键病因,郭梅峰认为燥邪致病是引起咳嗽的重要因素。小儿脾系病,三位岭南医家均认为脾系病与脾虚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是重要发病因素,杨鹤龄补充了湿邪致病的因素,郭梅峰强调感受外邪、气血耗伤、嗜食生冷均可引起发病。小儿惊风,三位岭南医家总结小儿脾胃虚弱是影响惊风病情的重要因素;程康圃及杨鹤龄主张“温补法”治疗慢惊风及慢脾风,急惊风方面,程康圃、杨鹤龄分别以“平肝”及“清肺热”论治,郭梅峰以“解表驱邪”论治。小儿麻疹,程康圃以“清三焦热”论治麻疹,杨鹤龄及郭梅峰分别根据出疹情况及疾病传变分阶段用药。
结论:
程康圃、杨鹤龄、郭梅峰三位岭南医家儿科学术思想均重视顾护儿童脾胃,对小儿发病机制认识相似、诊治中注重脏腑辨证。数据挖掘显示三位医家实际处方用药情况基本遵循各医家的学术理论特点。程康圃及杨鹤龄的学术思想关联性强,二者学术理论、疾病治法、核心用药有较强关联性。郭梅峰及杨鹤龄的用药特点相近。三位医家主要的儿科学术观点互相联系,对各疾病的理解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丰富了对小儿咳嗽、温病、惊风等疾病的认识,三位岭南医家儿科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对当代岭南儿科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能需要对更多的现代及当代岭南儿科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比较,为岭南儿科学的发展及溯源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