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面色
症象机制
鉴别要点
摘要:
研究目的:
面部色诊是最为重要的望诊信息来源,其在判断疾病本质属性与预后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中医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古代文献中面部色诊的症状表现类型。“没有鉴别就没有诊断”。通过症状鉴别诊断学的方法,厘清该症状的概念、主要病因病机、产生机理,及其主要鉴别要点,初步建立基于古代文献的面部色诊的症状鉴别诊断学内容体系。
研究方法:
通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本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经典著作和《望诊遵经》《形色外诊简摩》《望色启微》三本具有代表性的望诊专著,从其中摘取有关面色的词语作为《中华医典》筛选查阅的关键词,如“热色”“赤”“红”“如醉”“黄”“疸”“青”“白”“薄”“黑”“尘”“垢”“戴阳”“鲜泽”“苍”“无颜色”“脱色”“乍”等。将通过关键词所检索出的条文进行逐一查阅,摘抄出有关面色的内容,并以摘录卡片的方式,对相应条文的病因(或兼挟病因)、病机、病所(位)及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面部色诊的主要症状,并厘清该症状的概念、主要病因病机、产生机理,及其主要鉴别要点。
研究结果:
在面色鉴别诊断中,根据面色的不同表现可以分为7大类,6大主色及相兼面色,相兼面色中有4种为主要相兼面色,具体面色表现类型及其病因病机如下:
1.面色赤,乃阳热上涌头面,气血充盈,面部脉络扩张所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阳气怫郁、阳热充盈、阳虚、阴虚和热犯心脉等类别。(1)阳气怫郁类具体有:卫阳怫郁、“寒邪入里,伏阳抗争”“湿邪合热,郁蒸于外”、饮邪郁热、痰热郁结。(2)阳热充盈类具体有:气分热盛和营血热。(1)(2)面色表现为满面通红,但“寒邪入里,伏阳抗争”表现为面赤阵发,“湿邪合热,郁蒸于外”表现为面热泛油光,营血热表现为面赤斑斑。(3)阳虚类具体有:阳气上冲(肾)、“阴寒内生,格阳于外”“阳衰于下,戴阳于上”。阳气上冲(肾)表现为面翕热如醉状,“阴寒内生,格阳于外”和“阳衰于下,戴阳于上”表现为面红如妆。(4)阴虚类表现为面微赤或两颧潮红。(5)热犯心脉类表现为面额赤。
2.面色黄,乃湿邪蕴滞表里,或营血不荣肌肤所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脾胃虚、血虚、血瘀、湿热和寒湿等类别。(1)脾胃虚类具体有:脾胃虚、虚实夹杂、土虚木乘、脾胃郁滞。脾胃虚和虚实夹杂表现为面色萎黄,若兼有水湿之邪则表现为黄而虚浮,面色无华;土虚木乘表现为面色淡黄,青黄(见相兼面色),鼻柱、眉心青筋明显;脾胃郁滞表现为面色萎黄。(2)血虚类表现为面色萎黄,带有口唇、眼睑、爪甲淡白。(3)血瘀类表现为面色黄而晦暗,甚者黧黑。(4)湿热类具体有:湿热在里、湿热表里相兼。湿热在里表现为面色黄而鲜明如橘皮,兼有目身俱黄;湿热表里相兼表现为面色微黄,甚者身目俱黄。(5)寒湿类表现为面色黄而晦暗不鲜。
3.面色青,乃机体气机停滞,血行瘀阻所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气机不畅、肝血不足、瘀血阻滞等类别。(1)气机不畅类具体有:肺气不畅、肝气不疏、寒凝气滞。肺气不畅和肝气不疏表现为面色泛青,寒凝气滞表现为面色青而闭滞。(2)肝血不足表现为面色青而晦暗。(3)瘀血阻滞表现为面色青而紫暗。
4.面色白,乃面部失于气血充养所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血虚、阳气不达等类别。(1)血虚类具体有:阴血亏虚、“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脾胃虚弱;表现为面色白而无华。(2)阳气不达类具体有:阳气虚弱、气虚、寒邪阻滞、水湿上泛。阳气虚弱和寒邪阻滞表现为面色(白光)白,气虚表现为面白少泽,水湿上泛表现为面白浮肿。
5.面色黑,乃阳气不布,精血不足,或阴血瘀阻所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阳气不布、阴精不足、气滞血瘀等类别。(1)阳气不布类具体有:阳虚水犯、肾阳郁遏。阳虚水犯表现为鼻头色微黑,肾阳郁遏表现为面色黑而浮肿。(2)阴精不足类具体有:热盛伤精、血热极、肝阴亏虚和精气衰败。热盛伤精表现为面黑齿枯,血热极表现为面黑瘦,肝阴亏虚表现为面目干黑,精气衰败表现为面枯。(3)气滞血瘀类具体有:血瘀阻滞和痰热闭阻。血瘀阻滞表现为面色黯黑不泽,痰热闭阻表现为面黑唇青。
6.面色垢,乃阴性物质之沉着于机体,阻滞清道,清气不充而致,其病因病机主要有湿热熏蒸、下焦瘀阻、肾劳虚极等类别。(1)湿热熏蒸表现为面色脏如有油垢。(2)下焦瘀阻表现为面垢颊赤。(3)肾劳虚极表现为面肿黑垢。
7.主要相兼面色:(1)面色青黄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木克土、脾虚夹邪、气血不足等类别。(2)面色青白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痰阻心气、寒邪阻滞、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肝血不足等类别。(3)面色青黑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心气闭阻、寒邪阻滞、厥阴血瘀等类别。(4)面色黧黑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饮盛遏阳、湿热瘀阻、阴虚火旺、下元冷惫、肾水枯竭、肾气脱等类别。
研究结论:
1.通过症状鉴别诊断学的方法,梳理出了面部色诊的主要症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