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岭南
梁翰芬
中医诊断学
医案整理
摘要:
目的清代至民国是岭南中医学术兴盛时期,理论逐渐丰沛,实践形成规模,名医辈出,成就显着;又得风气之先,首开中西汇通,它上承自秦汉以来岭南早期医药卫生活动,历经晋唐宋金元明之发展,下接当代广东医学之繁荣,是岭南医学史研究不能避开的重要时期。当然此段时期也是当前岭南医学研究中的热点,然而从学术史总体上看,研究略显零碎,资料健全的医家重复研究,资料难掌握的医家少人问津,挖掘力度不够,例如,梁翰芬、吕安卿、吕楚白、陈应期、李广海、谢澤霖、梁子居等的著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岭南地区不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岭南中医药的学术特点,是岭南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岭南医家著作的研究是当代岭南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将对近代岭南名医梁翰芬的医著《诊断学讲义》及医案这行整理和研究,重点关注医家学术思想,梳理出其学术的可能脉络,力求整理出可供借鉴的治疗经验和诊法。本论文透过整理研究一代岭南名医梁翰芬仅存的《诊断学讲议》、及部份医案,希望保存并阐述其医学主张及医术精华。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对梁翰芬的医学著作的研究,仍没有系统的及深入的研究。整理研究《诊断学讲义》,从中发掘和总结《诊断学讲义》的理论内涵,探讨梁翰芬的诊法,不仅是我校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对于梁翰芬诊断学的观点研究,对于完善整个岭南中医药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积极的意义。方法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及采访调查法。1.文献资资料调研收集梁翰芬《诊断学讲义》一书及其有关的著作,大部分存在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两家单位,借助此两家单位的网络书目查询平台,进行资料查找。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原著阅读、摘抄、扫描、复印、拍照等方式把资料存储。完成论文写作前的资料收集,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写作素材。2.文献分类(归类)整理梁翰芬《诊断学讲义》一书,现中山图书馆有藏本2种:一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3册),一为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讲义(2册)。两版内容大体相近,但个别病症侧重点的阐发略有不同,如问诊中问头身之头疼分经诊断部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版较之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版,少了高士宗等医家的阐发部分。另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仍缺漏切诊部分。现从梁颂名教授处商借取其珍存的《诊断学讲义》(上、下册)影印本一书,实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1929年铅印本,其内容基本完整,乃据此为整理研究之版本。确定选用《诊断学讲义》的版本后,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存储,形成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word文档,完成论文写作前的资料的分类汇编,又将全文输入电脑,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并将全书标上现代标点,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写作素材。对梁翰芬的医案,现时仍没有结集式的整理,只有《广东中医杂志》1958年12期、1963第2期、1969年第3期、第5期及第11期中散载了12个较详尽医案,共分为:尿毒症并发黄疸治验病例、痉症案(1)、痉症案(2)、肝风夹相火上攻头摇剌痛案、六味汤加细辛治夜渴案、紫雪丹治热入血室案、枇杷叶治便闭案、金钱草治沙淋案、中脘痛案、全身僵硬肝风炽盛案、全身僵硬阳明燥热烁筋案、及痿证案。又192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出版《中医杂志》第3期,第4期,及第5期中记载了 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根据上述的记录,共整理出12个梁翰芬详尽医案,和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将全文输入电脑,也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存储,形成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word文档,作为分析的工作的素材。3.采访调查坊间留存梁翰芬的行医记录及医案不多,加上文革时期的混乱情况,梁氏医案大量遗失,适逢梁颂名教授(梁翰芬之孙儿)为本人就读中文大学中医学硕士班的老师,故特采访梁颂名教授,尽量记录家传梁翰芬的行医经验及诊疗特色,并总结名医的学术经验。结果1.对1929年铅印本《诊断学讲义》进行系统整理,使之内容更加完整。从梁颂名教授处商借取其珍存的《诊断学讲义》(上、下册)影印本一书,实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1929年铅印本,其内容基本完整,乃据此为整理研究之版本。但细阅之下,发现此本第五篇切诊缺失了,初诊久按不同、浮沉表里辨、及真假疑似辨等共三节内容,乃从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讲义中找出相关内容,予以拾漏补遗,存亡续断,使之内容更加完整无缺。又将《诊断学讲义》修订本全文输入计算机,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并将全书标上现代标点,及条文化。对底本的原文,参考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出版的铅印本作出校勘,更正明显之错字、俗字等。2.挖掘整理梁翰芬对《诊断学讲义》望诊及按诊篇之眉批。细阅梁颂名教授珍存之《诊断学讲义》一书后,发现梁翰芬在望诊及按诊篇中留下不少眉批,这是梁氏《诊断学讲义》其它版本所不具备者。梁氏以其渊博之识,详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