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硕士研究生
离散选择实验
就业偏好
混合Logit模型
摘要:
目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家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然而我国目前仍然存在较严重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了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明确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工作属性,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在城乡地区均衡分布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展开,包括确定属性和水平、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以及数据录入与分析四个步骤。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间,在辽宁省两所医学院校抽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的线上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状况、就业认知、离散选择实验问卷。本研究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分析都是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6以及Stata15.0实现的。连续性变量使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分类变量使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离散选择实验数据使用混合Logit模型进行分析,模型拟合优度通过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进行检验。亚组分析以探索不同个体特征的研究对象就业偏好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27份,有效回收率82%。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编制、工作地点、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作价值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调查对象对未来择业持有积极态度。在所有非经济因素当中,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偏好影响最大的是“职业发展前景——较好”(β=1.046,p<0.001),其次是“工作地点——城市”(β=1.019,p<0.001)。支付意愿分析结果显示:与拥有较差职业发展前景的工作相比,被调查者愿意每个月舍弃1246.3元(95%CI:988.0-1504.6)以换取一份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其他人群,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所在地位于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被调查者最看重工作地点,他们更愿意在城市工作。情景模拟分析发现,与基准条件相比(月收入3500元、没有编制、工作地点在县镇、较差的职业发展前景、较差的工作环境、较低的工作价值),当月收入分别提高到5000元和6500元,被调查者接受县镇工作的概率分别提高到55.7%和85.1%,对于综合激励措施“较好的环境+有编制”,此概率为75.2%。结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都会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产生影响。较高的收入、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位于城市的岗位对于被调查者的吸引力最大。就单一激励因素而言,不同的激励因素组合能够实现更好的吸引效果。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因人而异,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