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乳腺肿瘤
包裹性乳头状癌
影像学表现
病理学特征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8月—2023年10月于东阳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32例乳腺EP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31例,年龄38~87(60.2±15.0)岁,左乳19例、右乳13例。32例患者中,行乳腺超声检查32例、乳腺钼靶摄片28例、乳腺MRI检查2例。观察32例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界、回声、密度、信号等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结果(1)32例超声检查显示:病灶位于左侧乳房19例,其中外上象限6例、外下象限2例、内上象限3例、内下象限1例,以及乳头、乳晕区7例;右侧乳房13例,其中外上象限4例、内上象限3例、内下象限2例,以及乳头、乳晕区4例。肿瘤最大径1.1~8.0(3.7±2.4)cm。病灶形态不规则13例(40.6%),边缘欠光滑12例(37.5%),病灶内见钙化9例(28.1%),病灶后方回声增强6例(18.7%)。17例(53.1%)病灶表现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团块,实性回声区内部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无回声囊性区均未见血流信号;15例(46.9%)病灶表现为无回声团块,可见囊壁增厚,囊壁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囊内未见明确血流信号。双侧腋窝均未见增大淋巴结。依据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分级标准:0级1例,2级2例,3级3例,4级23例(4A级8例、4B级13例、4C级2例),5级2例,6级1例。(2)28例钼靶摄片检查显示:病灶最大径1.0~7.2(3.2±1.9)cm;27例钼靶摄片见肿块呈高密度、边界均清晰,1例患者钼靶摄片未见明显异常。(3)2例乳腺MRI检查显示:1例为孤立性囊性病灶伴壁结节,病灶最大径为1.1 cm,边缘光整,边界清晰;囊性部分T1加权像(T1WI)低信号,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壁结节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持续强化。另1例为多房囊性病灶,MRI表现为形态规则的类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最大径为7.0 cm;囊性部分DWI呈不均匀高信号,ADC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2例均可见延迟强化的纤维包膜,病灶周围均见粗大的供血动脉。(4)病理检查:镜下检查可见30例肿瘤呈明显的乳头状结构,纤维血管轴心较纤细;2例肿瘤细胞巢中可见纤维血管轴心,但缺乏典型的乳头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32例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肿瘤细胞均不表达细胞角蛋白5/6和肌上皮标记物(P63、Calponin)。结论EPC影像学特点在乳腺超声上多表现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团块,乳腺X线钼靶摄片上多见高密度影,乳腺MRI多表现为囊性肿块为主型且对病灶囊壁显示更清晰;病理学特征呈明显的乳头状结构,纤维血管轴心较纤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