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
先天性肌强直
先天性副肌强直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CLCN1基因
SCN4A基因
摘要:
研究背景强直性肌病是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的骨骼肌细胞膜兴奋性改变的一组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共同的临床表现为肌强直。根据是否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及肌萎缩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与非萎缩性肌强直(non-dystrophic myotonia,NDM)两大类型。DM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肌强直和早发白内障为特点,并可出现多系统受累表现。根据致病基因不同分为远端肌受累为主的DM1和近端肌受累为主的DM2。DM2主要分布在欧洲,中国仅有极个别病例报道。DM1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32上,是由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基因3’非翻译区三核苷酸CTG重复次数异常扩增所致。DM1临床表现复杂且变异性高,可出现骨骼肌外多系统症状而就诊于不同科室。研究显示DM1患者大约需要7年才能得到确诊,中位死亡年龄为50岁左右,主要死因包括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和癌症,对多系统症状的早期识别将有助于降低诊断延误,从而及时给予多学科综合管理和治疗方案。NDM是一组由骨骼肌氯离子和钠离子通道突变引起的疾病,发病率<1:100000,最常见的是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a congenita,MC)和先天性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congenita,PMC)。MC的致病基因为位于7q35区的电压门控的氯离子通道蛋白-1(chloride channel 1,CLCN1)基因,呈常染色显性或隐性遗传。PMC的致病基因位于17q,由编码骨骼肌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的SCN4A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NDM不影响患者寿命,但与肌强直有关的僵硬和疼痛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区分不同类型的强直性肌病对预后判断、生活指导、治疗和遗传咨询都很有意义。但强直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比如DM病变较轻或处于疾病早期阶段尚未出现明显肌无力和肌萎缩时难以与NDM区分,另外,虽然许多典型特征可以帮助区分CLCN1和SCN4A基因突变引起的NDM,但仍有相当多的表型重叠以致于有时难以区分。强直性肌病的诊断和分型诊断应在综合临床、电生理、病理和肌肉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基础上积极行基因检测。国内关于DM1患者的多系统病变目前仅有个别研究报道,此外,MRI近几年被广泛用于肌肉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中,关于DM1的骨骼肌MRI改变,国外已有少数文献报道,但国内尚未见报道。NDM发病率极低,至今我国报道的MC家系及PMC家系均分别只有10余个。因此,探讨强直性肌病患者临床、病理和肌肉MRI特点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诊断延误、正确管理和随访观察很有帮助。研究目的1.评估DM1的骨骼肌损害及骨骼肌外多系统病变的表现及发病率。2.分析DM1的下肢肌肉MRI特征,探讨下肢肌肉MRI脂肪化评分与其它临床特征的相关性。3.分析NDM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经基因检查确诊的30例来自不同家系并进行双侧大、小腿肌肉MRI检查的DM1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2.对DM1患者的骨骼肌受累程度应用骨骼肌受累分级量表(muscular Impairment Rating Scale,MIRS)进行评分。MR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分析肌肉脂肪化程度,对各肌肉按照Mercuri脂肪替代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观察肌肉水肿改变。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下肢肌群脂肪化总评分与年龄、起病年龄、病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MIRS评分的相关性。3.总结6例来自不同家系的NDM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肌电图、下肢骨骼肌MRI、骨骼肌病理等辅助检查,对患者及部分家属进行基因检测。研究结果1.30例DM1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1~55岁,病程1~25年,50.0%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大多数(76.7%)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肢体肌强直和/或肌无力。3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有肌强直及面部无力,86.7%患者有肢体远端无力,80.0%患者有肌萎缩。2.93.3%DM1患者有骨骼肌外其他系统受累,其中额秃或脱发以及白内障分别见于46.7%患者,日间睡眠增多、通气功能障碍及脂肪肝分别见于30.0%患者,心电图异常见于26.7%患者,23.3%患者有消化系统症状。30例患者中26例行头颅MRI检查,其中24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白质脱髓鞘改变。21例男性患者中约33.3%患者有性功能障碍。3.30例DM1患者中80.0%患者骨骼肌病理呈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且均可见核内移、核聚集及肌浆块,43.3%患者出现I型纤维占优势。20.0%患者的病理改变轻微。4.30例DM1患者中93.3%患者下肢肌肉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化,36.7%患者不对称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