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化脓性肉芽肿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
手术切除
复发
病理
摘要:
研究背景: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又称分叶状毛细血管瘤(lobular capillary hemangioma,LCH),是一种好发于头面部、手足等外露部位皮肤或粘膜的良性血管增生性肿瘤。PG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因素包括局部创伤、药物应用、性激素水平、原有血管病变等。病灶常在发病后数周至数月内迅速增大,同时伴有表面溃疡、出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及生活质量(QOL),需要及时干预。本病自1897年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已有诸多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实践,除手术治疗之外,还包括冷冻、烧灼、药物、激光、硬化注射等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医师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发现,这些治疗手段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都存在复发及相关不良反应风险,因此给治疗手段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既往针对PG的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病灶的组织学特征,以及与其他常见血管源性肿瘤的鉴别,对病灶中异常增生毛细血管的累及层次鲜有报道。而病灶的累及层次是选择治疗手段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的:第一部分 观察手术切除治疗PG的有效性、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探究整形外科手术技术在PG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 探究PG病理组织标本中异常增生毛细血管的累及层次,从病理学角度分析手术切除治疗PG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PG患者信息。所有患者使用整形外科手术技术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随访评估治疗有效性、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价切口瘢痕,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调查患者对瘢痕外观的满意度。第二部分 通过查阅山东省立医院病理科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所有病理诊断为PG的患者信息,并采集患者术后病理切片的HE染色图像。根据病灶中异常增生毛细血管累及的组织学层次,将病灶位于皮肤的病例分为真皮浅中层组、真皮深层组、皮下组织组,统计各组所占比例并分析其对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 共收集到17例病例,其中3例因失访被剔除。余14例病例随访6-57月,中位随访时间20.6月。14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治疗有效率100%,无复发及明显不良反应,切口的温哥华瘢痕评分平均0.6分,患者对瘢痕外观的满意度平均9分。第二部分 共收集到242例病例,其中3例因切片损坏被剔除。余239例中,男性 124 例(51.88%),女性 1 15 例(48.12%),平均年龄 39.64±19.75 岁。其中20岁及以下年龄段中男性患者居多(74.47%),21-40岁年龄段中女性患者居多(61.33%)。按照发病部位分组,有94例(39.33%)位于皮肤,145例(60.67%)位于黏膜,其中女性患者中粘膜病例占比较高(67.83%)。在94例皮肤病例中,真皮浅中层组2例(2.25%),真皮深层组84例(94.38%),皮下组织组3例(3.37%),5例因取材表浅被剔除。结论:1、手术切除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肯定,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2、利用整形外科手术技术治疗化脓性肉芽肿,术后瘢痕不明显,患者满意度高,进一步扩大了手术切除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应用范围。3、发生于皮肤的化脓性肉芽肿,病灶内异常增生毛细血管多累及真皮深层,少数病灶可累及皮下组织层。4、手术切除可以完整去除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化脓性肉芽肿的病灶,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