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残胃癌
临床特点
预后因素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探索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70名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了不同原发疾病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同时log-rank检验法比较分析生存是否存在差异。将有临床意义的因素纳入到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7例,男女比为9: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4-89岁,平均年龄(64±11)岁,中位年龄66岁。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良性疾病行初次手术的有40例,因胃癌等恶性疾病行初次手术的有30例;从首次手术到确诊残胃癌时间间隔,良性病组与恶性病组分别为(30±12)年、(11±6)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首次手术采用Billroth I式共27例(良性病组21例,恶性病组6例),Billroth II式36例(良性病组19例,恶性病组17例),食管胃吻合术7例(良性病组0例,恶性病组7例),残胃癌多发生在Billroth II式术后(P=0.001);良性病组肿瘤位于吻合口28例,非吻合口12例,恶性病组肿瘤位于吻合口10例,非吻合口20例,残胃癌好发于吻合口处(P=0.002)。良性病组临床分期Ⅰ-Ⅱ期的6例,Ⅲ-Ⅳ期的34例,恶性病组临床分期Ⅰ-Ⅱ期的11例,Ⅲ-Ⅳ期的19例,残胃癌患者就诊时临床分期普遍较晚(P=0.036)。因良性疾病行首次手术的患者发展到残胃癌的中位时间间隔为30年,恶性疾病组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1年,良性疾病发展到残胃癌的时间较恶性疾病长(P=0.000);初次手术采用Billroth I式的患者发展到残胃癌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6年,Billroth II式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1年,食管胃吻合术中位时间间隔为12年,Billroth I式术后发展至残胃癌时间较长(P=0.041)。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小于50岁、接受手术治疗、病理类型分化较好、TNM分期较早的患者预后相对好(P<0.05)。原发病良性组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原发病恶性组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0.000)。原发病良性组中病理类型为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原发病恶性组中病理类型为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P=0.001)。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列入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方法(P=0.001,RR=0.379,95%CI:0.208-0.688)、病理分型(P=0.043,RR=0.572,95%CI:0.333-0.981)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首次手术病因及手术方式,是影响从首次手术到残胃癌确诊平均时间间隔长短的主要因素。2.无论原发疾病良恶性,残胃癌均好发于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后,且好发部位多在吻合口处。3.治疗方法、病理分型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