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肺结节
肺腺癌
影像学
浸润性
组织学亚型
摘要:
研究目的:浸润性非粘液腺癌的病理组织成分通常表现为多样性,既往大部分研究通常以肿瘤优势亚型进行组织学成分的分级,通过影像学上的肿瘤实性比例对该分级进行预测是可行的。但是有研究表明只要肿瘤含有微乳头或实性成分(即使并非优势亚型),就可导致更差的预后。这使得以组织亚型优势型为分组标准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肿瘤的恶性程度被低估。因此,本研究将浸润性非粘液腺癌分为低危组(仅包含贴壁型成分)、中危组(包含腺泡型或乳头型或两者皆有,且不含微乳头型或实性型成分)、高危组(包含微乳头型或实性型或两者皆有)。旨在探讨影像学指标与组织学分级的联系,并期望能找到预测肿瘤最高分级组织亚型的最佳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现有的关于不同组织学亚型的预后研究,为临床肺腺癌的术前病理学风险评估提供新的参考指标。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某三甲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所有影像学肿瘤最大直径≤2cm,并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701例患者。从该医院病案系统中提取以下数据:性别、年龄、吸烟史、肺部多发肿瘤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后病理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病理类型、浸润性、组织亚型、STAS等)。测量并记录以下肿瘤影像学指标:肿瘤在肺窗上的最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 of tumor)、实性成分最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 of consolidation)、实性直径比例(Consolidation/Tumor Ratio,CTR)、纵隔窗/肺窗比例(Tumor shadow disappearance rate,TDR)、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Nodules,p GGN)平均CT值。按浸润性将肿瘤分为浸润组与非浸润组,按组织亚型将浸润性肺腺癌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将p GGN分为浸润组与非浸润组。比较分析两组间的影像学指标,三组间的影像学分析采用两两多重比较分析,对有差异的影像学指标进行ROC分析以寻找其截止值。研究结果:最终入组的患者有701例,共计752个肺腺癌纳入统计分析。363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与389名非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之间的4项影像学指标(肿瘤最大径、实行成分最大径、CTR、TDR)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经过ROC分析,浸润组与非浸润组之间的截止值为肿瘤最大径>1.2cm(95%CI:0.796-0.855)、实性成分最大径>0.5cm(95%CI:0.805-0.865)、TDR>2.2%(95%CI:0.675-0.751)、CTR>41.6%(95%CI:0.776-0.840)。低危组与中高危组之间的实性成分最大径及CTR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的截止值为实性成分最大径>0.5cm(95%CI:0.789-0.919)、CTR>26.9%(95%CI:0.766-0.927)。低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的实行成分最大径、CTR、TDR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截止值为实性成分最大径>1.1cm(95%CI:0.715-0.819)、CTR>74.1%(95%CI:0.712-0.813)、TDR>27.1%(95%CI:0.709-0.829)。影像学表现为p GGN的70例浸润组与260例非浸润组之间的平均CT值与肿瘤最大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 GGN浸润性的截止值为平均CT值>-593.0Hu(95%CI:0.647-0.775)、肿瘤最大径>1.2cm(95%CI:0.703-0.801)。结论:对于≤2cm的肺腺癌,其影像学指标可供预测其浸润性及组织亚型。肿瘤最大径>1.2cm、实性成分最大径>0.5cm、TDR>2.2%、CTR>41.6%提示肿瘤浸润可能;即使是≤2cm的纯磨玻璃结节,仍可能存在浸润性,平均CT值>-593.0Hu、肿瘤最大径>1.2cm提示p GGN浸润的可能。实性成分最大径>0.5cm、CTR>26.9%提示肿瘤存在中危等级以上的组织学亚型。实性成分最大径>1.1cm、CTR>74.1%、TDR>27.1%提示肿瘤的组织亚型中可能存在微乳头型成分或实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