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ALK
预后
临床病理特征
摘要: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学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对IMT的认识,为其临床诊断、生物学行为评估及治疗提供帮助。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22年1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41例诊断为I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对所需病例补充ALK免疫标记,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ALK基因断裂重排情况,对4例IMT行二代测序检测基因融合。
[结果]
41例IMT,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4-65岁,平均年龄35.07岁,中位年龄34岁。肿瘤位于肺与纵隔13例,胃肠道、腹膜、肠系膜及大网膜15例,膀胱5例,头颈部(包括上颌窦、眼眶、枕部)4例,子宫2例,肾上腺、小腿各1例。肿块最大径范围0.7cm-23cm,平均5.4cm;镜下,34例为经典型IMT,肥大的梭形肌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样瘤细胞疏松或密集排列呈束状、车辐状、脑膜瘤样漩涡状位于胶原或黏液变性间质中,有明显的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由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组成。间质血管以薄壁毛细血管为主。1例肿瘤内见坏死。7例为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具有大的圆形囊泡核和突出的核仁,胞浆嗜酸,间质水肿黏液变性,背景炎症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1例可见肿瘤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上,肿瘤细胞表达 ALK(33/41,80.5%);SMA(29/41,70.7%);Vimentin(9/9,100%);Desmin(14/40,35%);CK-pan(9/29,31%);S100 散在阳性(4/31,12.9%);不表达 CD34(0/29)。IMT中ALK染色均为胞质染色,EIMS中呈特殊的核膜染色或胞浆染色核周加重。对7例ALK阴性的IMT行pan-TRK染色,均为阴性。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1-50%,其中有7例超过10%。分子检测上,21例行FISH检测,15例见ALK基因断裂信号,5例阴性,1例肿瘤内无信号。4例行NGS,3例RANBP2-ALK基因融合,1例CLIP2-ALK基因融合。41例IMT中36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136个月(平均46.43月)。
统计学分析显示胸腔外IMT较胸腔内更常出现间质的厚壁血管(p=0.021)和CK-pan阳性表达(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K表达与肿瘤大小、瘤细胞形态、炎症程度、间质情况、间质血管、SMA、Desmin、CK-pan、S100、Ki67值均无相关性。
本研究中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cm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缩短(P值分别为 0.013、0.035)。Ki-67 值>10%对 PFS 无影响(P=0.127),但 Ki-67值>10%患者OS更短(P=0.016)。ALK表达对PFS和OS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966、0.370)。肿瘤多发患者PFS和OS较短,与不良预后有关(P值分别为0.012、0.001)。行手术切除的患者PFS与未行手术切除患者无明显差异(P=0.415),但OS更长(P=0.020);行靶向治疗的患者PFS较短(P=0.000),OS与未行靶向治疗患者无明显差异(P=0.370)。EIMS病例组中,靶向治疗的患者PFS无明显延长(P=0.157),但OS较未行靶向治疗患者显著延长(P=0.025)。手术切缘阳性患者PFS和OS均较短(P值分别为0.000、0.000)。
[结论]
***可发生各个年龄层,无性别倾向;可发生在任何解剖部位,多见于肺,胃肠道及网膜,盆腔脏器。
***的形态学谱系广泛,镜下梭形肿瘤细胞排列呈束状、车辐状、漩涡状,间质黏液、胶原变性,间质血管多为薄壁毛细血管。背景炎症轻度至重度,多为淋巴、浆细胞,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EIMS镜下由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核空泡,核仁明显,间质水肿黏液变性,背景炎症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
***上,超过半数IMT表达ALK,多呈弥漫胞质阳性,特殊的核膜染色或胞质染色核周加重可识别EIMS,临床病理工作中推荐使用敏感性高的ALKD5F3抗体染色。IMT还可以表达Vimentin、SMA、Desmin,部分表达CK-pan,罕见表达S100和CD34,可用于鉴别诊断。
4.当组织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