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骨肿瘤
继发性肿瘤
去分化
间充质细胞
回顾性研究
摘要:
背景:骨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间叶组织恶性肿瘤0.2%。但在青少年中却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预后较差。在骨恶性肿瘤中,主要以原发骨恶性肿瘤为主,此外仍存在有少部分由原发骨良性或侵袭性病变恶变后转为骨恶性肿瘤的继发性骨恶性肿瘤,伴有组织学表现上的完全的改变,甚至呈现出软组织肿瘤样病理表型。继发性骨肿瘤发生、发展及其相应机制并未明了,相关研究也寥寥无几。临床上虽发病率不高,但仍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对继发性骨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型特征、发病规律、预后转归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知之甚少。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上海瑞金医院收治的继发性骨恶性肿瘤患者,针对每个患者的原发疾病、恶变瘤种、患者预后、病理学表现变化等多方面,研究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肿瘤病理学演变规律。通过分析患者病变恶性转变模式,结合对恶变后病变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这些患者发生继发性骨恶性肿瘤后的临床转归及预后影响规律。同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基因检测分析,探寻这些骨恶性肿瘤演变过程中潜在的分子学变化证据,探讨不同骨恶性肿瘤未来的治疗方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继发性骨恶性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原发良性或侵袭性病变为骨母细胞瘤1例,滑膜软骨瘤5例,骨化性肌炎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软骨瘤8例,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骨巨细胞瘤12例,内生软骨瘤1例,孤立性骨软骨瘤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2年(0.5年-10年)。所有病例继发恶变后形成的继发骨恶性肿瘤类型为:恶性骨巨细胞瘤12例、骨肉瘤12例、软骨肉瘤11例、高级别多形性未分化肉瘤4例和横纹肌肉瘤1例。平均确诊恶性肿瘤年龄为43.68岁(39.84岁-47.51岁),肺转移发生率为42.5%,总体5年生存率为32.5%。通过对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分析,可见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原发时间等与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由于上述病例原发和继发肿瘤细胞均源于间充质细胞,通过分析这些继发骨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和根据疾病的细胞谱系,可以将这些病例恶性转化机制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恶变模式——原发病变细胞同谱系内细胞发生去分化转化、细胞去分化为多形性高级别未分化改变和原发病变细胞去分化后发生转谱系分化。其中发生转谱系分化的继发骨恶性肿瘤患者,肺转移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上升,并往往预后不佳。通过对部分肿瘤标本的基因检测,我们发现继发性骨肉瘤与原发性骨肉瘤存在着突变负荷和突变模式的差异。这可能对未来指导继发性骨恶性肿瘤的治疗药物筛选和治疗方式选择具有一定潜在的指导价值。结论:继发性骨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原发良性或侵袭性病变细胞去分化为恶性细胞的特点,去分化后肿瘤细胞可向同谱系细胞恶性转化、或转谱系分化恶性转化、或直接演变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发生恶变后的患者按其形成的恶性肿瘤类型,临床采用同类原发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进行相应治疗,其临床预后与恶变模式相关,转细胞谱系恶变患者较其余恶变模式发生肺转移的概率明显上升,临床预后不佳。继发性骨肉瘤的分子突变模式与原发骨肉瘤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以原发性骨肉瘤标准治疗方式治疗此类继发性骨肉瘤并不完全合适,靶向其分子突变的药物可能在未来继发性骨肉瘤的治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值得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