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FGF18
总生存期
摘要:
目的:
探讨FGF18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 RCC)中的表达状态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cc RCC组织539例及正常肾组织信息72例,使用R语言软件(http://***/bioc Lite.R版本3.6.3)对TCGA数据库的芯片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和差异基因筛选,并将芯片数据进行整理转化和数据处理。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W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原发性cc RCC病例101例,所有病例均诊断明确且临床资料完整。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入院时间、肿瘤大小、WHO/ISUP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随访内容为患者肿瘤复发、肿瘤转移情况及患者的总生存期。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cc RCC组织中FGF18蛋白的表达状况。FGF18采用半定量评分:肿瘤细胞染色强度0-3级乘以着色范围1-4分。通过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明确FGF18蛋白表达状况、性别、年龄、肿瘤大小、WHO/ISUP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cc RCC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1)使用R语言对TCGA数据库中539例cc RCC,72例非肿瘤正常肾脏组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相较于非肿瘤正常肾组织,FGF18在cc RCC组织中呈低表达状况。
(2)我院cc RCC组织样本101例,患者年龄21-85岁,中位年龄55岁,≤55岁者51例,>55岁50例;男性70例,女性31例;肿瘤最大径≤7cm82例,肿瘤最大径>7cm19例;WHO/ISUP分级情况:1级+2级62例,3级+4级39例;间质内脉管瘤栓情况:无间质瘤栓88例,有间质瘤栓13例;肾静脉瘤栓情况:无肾静脉瘤栓91例,有肾静脉瘤栓10例;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淋巴结转移95例,有淋巴结转移6例;累及肾盂情况:未累及肾盂99例,累及肾盂2例;累及肾周脂肪情况:未累及脂肪91例,累及脂肪10例。随访时间为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5个月;17例(17/101,16.8%)出现了复发或转移,84例(84/101,83.2%)未出现复发或转移,11例(11/101,10.9%)死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3)免疫组化显示FGF18蛋白的阳性染色为细胞核着色,肿瘤细胞的染色强度评分乘以染色范围评分为肿瘤组织FGF18蛋白水平的总评分,结果为低(0-3分)表达、中(4-6分)表达及高(7-12分)表达。根据评分结果分为FGF18蛋白水平分为低表达组(FGF18-L)、中表达组(FGF18-M)、高表达组(FGF18-H)。cc RCC组织中FGF18-L有13例,FGF18-M有37例,FGF18-H有51例;在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FGF18-L的比例为(1/5,20.0%),FGF18-M的比例为(4/5,80.0%),FGF18-L的比例为(0/5,0.0%);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FGF18-L的比例为(12/96,12.5%),FGF18-M的比例为(33/96,34.4%),FGF18-H的比例为(50/96,53.1%)。在出现肾静脉瘤栓的患者中FGF18-L的比例为(3/10,30.0%),FGF18-M的比例为(6/10,60.0%),FGF18-H的比例为(1/10,10.0%);在无肾静脉瘤栓的患者中FGF18-L的比例为(10/91,11.0%),FGF18-M的比例为(31/91,34.1%),FGF18-H的比例为(50/91,54.9%);在累及肾周脂肪患者中FGF18-L的比例为(3/10,30.0%),FGF18-M的比例为(6/10,60.0%),FGF18-H的比例为(1/10,10.0%);在未累及肾周脂肪患者中FGF18-L的比例为(10/91,11.0%),FGF18-M的比例为(31/91,34.1%),FGF18-H的比例为(50/91,54.9%)。在淋巴结转移情况、肾静脉瘤栓、肾周脂肪受累情况等分组中,FGF18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WHO/ISUP分级、间质内脉管瘤栓、肾盂受累情况等分组中,FGF18的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4)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GF18蛋白的表达情况、年龄、肿瘤大小、间质内脉管瘤栓情况、肾静脉瘤栓情况、肾周脂肪受累情况与cc R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存在相关性(P<0.05);性别、WHO/ISUP分级、肾盂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