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输尿管完全离断
离体组织
输尿管重建
组织病理学
摘要:
目的
观察犬输尿管组织完全离断后不同环境下输尿管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探索细胞结构改变的规律,为输尿管重建手术中输尿管功能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中华田园犬5只,月龄10到12月,体重12到15kg,取其双侧输尿管中上段组织,以每段0.5cm均匀分离备用。将若干段输尿管组织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随机选取输尿管组织4段,不予干预,直接观察并固定。②体内组:分为腹膜内(大网膜)组和腹膜外(肌肉)组两个亚组,每组3段。体内腹膜内(大网膜)组:缝线标记后,置入腹膜内,予大网膜组织包裹。体内腹膜外(肌肉)组:缝线标记后,置入腹直肌层,予肌层包裹。③体外组:按浸泡液体类型及液体温度分为六个亚组,包括常温等渗组、常温高渗组、常温低渗组、低温等渗组、低温高渗组、低温低渗组,每组3段。分别予常温(20℃)、低温(4℃)的等渗(生理盐水)、高渗(HC-A液)、低渗(灭菌注射用水)溶液浸泡。分别在建模后30、60、120分钟取体内组、体外组组织各1段,进行观察及固定。④先高渗后等渗组:随机选取输尿管组织3段,予常温(20℃)高渗(HC-A液)溶液浸泡,至30、60、120min后,将组织转至常温生理盐水中复原60min后,进行观察并固定。固定后行HE(Hematoxylin-Eosin,苏木素-伊红)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输尿管管腔形态及扩张程度;上皮层、固有层、肌层的细胞形态及排布、细胞有无脱落或坏死、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肌层内纵、外环结构的保持情况;上皮层、固有层、肌层之间的关系等。
结果
对照组
切片光镜示:输尿管管腔呈星形;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形态正常,排布紧密;固有层细胞形态及排列正常;肌层细胞形态正常,呈现内纵、外环形排列。
实验组
(1)腹膜内(大网膜)组:切片光镜示输尿管管腔呈星形,未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细胞间隙略增大,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排布稍疏松;固有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排布疏松,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内层纵行肌层排列较紊乱,外层环形肌层排列基本正常。
(2)腹膜外(肌肉)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略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2-5层,细胞间隙增大,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排布疏松,局部上皮失去正常结构;固有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排布疏松,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内层纵行肌层排列轻微紊乱,外层环形肌层排列基本正常。
(3)常温等渗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未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布略疏松;固有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布疏松,有较多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内层纵行肌层细胞间隙略大,排列轻微紊乱,外层环形肌层排列基本正常。
(4)常温高渗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未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布尚紧密;固有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排布疏松,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内层纵行肌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排列紊乱,外层环形肌层细胞细胞间隙略大,排列基本正常。所有细胞均出现明显胞质皱缩,细胞核深染。
(5)常温低渗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未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排列紧密,上皮细胞明显水肿,体积增大,胞质淡染,见大量空泡样细胞核,局部上皮失去正常结构;固有层细胞形态失常,排列紧密但紊乱,广泛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水肿,互相挤压,细胞间隙明显减小,肌层结构排列紊乱,内纵、外环结构失常。
(6)低温等渗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未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布略疏松;固有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布较疏松,有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内层纵行肌层排列轻微紊乱,外层环形肌层排列基本正常。
(7)低温高渗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未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布尚紧密;固有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排布疏松,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内层纵行肌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排列稍紊乱,外层环形肌层细胞间隙略大,细胞排列基本正常。所有细胞均出现明显胞质皱缩,细胞核深染。
(8)低温低渗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未扩张;上皮细胞明显水肿,体积增大,胞质淡染,见大量空泡样细胞核,上皮层几乎完全失去正常结构;固有层细胞形态失常,排列紊乱,广泛新生血管形成;肌层细胞水肿,互相挤压,细胞间隙明显减小,肌层结构排列紊乱,内纵、外环结构失常。
(9)先高渗后等渗组:输尿管管腔呈星形,管腔扩张;上皮层(移行细胞)约3-5层,表层柱状细胞(盖细胞)形态基本正